探究式学习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发表时间:2020/12/1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第25期   作者:周小平
[导读] 新物理课程标准提出了培养学生科学探索品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目标,要发展学生的物理素养。探究式教学是落实这些目标的一种有效方式,
        周小平
        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芦村中学,江西 宜春336000
        摘要:新物理课程标准提出了培养学生科学探索品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目标,要发展学生的物理素养。探究式教学是落实这些目标的一种有效方式,是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主,体现出教师的引导作用,挖掘学生的智慧,启发他们的有效思维,增强他们的理解与实践能力,端正他们的求知态度与品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探究式的方法,设定恰当的探究任务,通过合适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进行探究过程的指导,营造平等的交流探讨氛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而获得较高的物理教学效率。
        关键词: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应用方法
在不断深入新课改理念的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学中要让学生摆脱被动学习的局面,消除他们过于依赖教师的不良心理,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倡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使他们在质疑、猜想、验证、总结中掌握物理知识,最终提高他们的物理素养。那么作为教师就要摆脱应试教育为主的教学思想,灵活地应用探究式教学方法,严密监测学生的探究过程,找到启发点、抓住最佳的指导时机,让学生从探究中获取有价值的内容,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增强他们学习物理的动力。
        一、设置恰当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探究心理
用问题作为探究活动的入口,让学生经历猜想、分析和总结的过程,能够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探究体验,有助于激活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模式下,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设置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问题,创设出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促使他们主动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能够让学生充分地掌握物理知识,做到只知其一又知其二,进而满足他们的猎奇心理,促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探究活动中逐步解开物理神秘的面纱,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人教版《弹力》教学中,介绍弹力产生的过程,出示弹簧测力计,引导学生思考:弹力与弹簧形变之间有何关系?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是什么?正确使用测力计的基本步骤是什么?包含哪些注意事项?怎么制作简易的测力计?让学生根据这些问题在教材中找答案,锻炼他们自主获取和分析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初尝自主成功获取知识的成就感,提高他们的探究动力,引导他们进入到深层次的探索中。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经历一次成功的探索过程,对提高他们的物理学习信心有很大的帮助,使得学生对后续的学习充满期待。
        二、从生活实际入手,明确学生的探究动机
初中生正是出于争强好胜的年纪,对待任何事物都喜欢一探到底,具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冲劲,特别是在面对自己感兴趣或者有疑惑的事物时,便会变得更加主动积极。初中物理教学中结合学生的这一特点,站在生活应用的角度设定探究任务,将平常生活中常见的事例搬到教学中,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活他们的好奇心,引导他们从屋里的角度去解析现象,使他们产生探究的欲望,让他们在有明确动机的指引下认真地对待探究活动,培养他们科学认真严谨的求知态度,同时也让学生看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他们的实践意识,为发展他们的物理素养奠定基础。譬如在“声现象”这一章的学习中,请学生列出生活中哪些声音属于噪音,思考如何定义噪音,探究出降低噪音危害的方法,提出真实有用的建议,引导他们用物理知识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在讲解“生活中的透镜”这一知识点时,列出生活中使用透镜的地方:镜子、倒车镜、车窗玻璃、照相机、摄影机、眼镜、望远镜等,指导学生将这些举例进行分类,按照平面镜、凹透镜和凸透镜的方式进行归类,使他们清楚地知道这些透镜在生活中的作用,帮助他们理清各类透镜的成像原理。以生活作为物理探究活动的主题,能够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促进他们科学揭示生活现象态度的形成,利于他们严谨求真品质的形成。
        三、借助认知的冲突,增加学生的探究深度
初中生容易陷入到自我认知里而无法自拔,总认为自己想的就是对的,不接受任何人的反驳,而一旦超出了他们原有的认知范围,则会激起他们的斗志,促使他们主动地探究并寻找真相。从这个角度考虑,开设初中物理探究活动时,适当地制造与学生原有认知向冲突的情境,设置学习上的屏障,迫使他们深入地探究,从而有效改变他们的常规思维,丰富他们的认知,让他们走出现有的认知空间,提高他们不断深入学习的动力。譬如在《运动和力》中,出示两个场景:在草地上踢球、在水泥地板上踢球,提出问题:当球被踢出去后,有时候会越来越慢且最终静止,有时候反而停不下来,这是一种什么原因呢?有些学生认为与球的受力情况有关,球脱离脚的踢力后,是以惯性的方式在运动,不再受踢力时就会停下来。有些学生则认为球的运动状态与摩擦力有关,如果摩擦力较大,球就会停下来,如果摩擦力较小,则很难停下来。指导学生探究不同条件下球的受力情况,从力学的角度分析原因,得出结论:物体的运动状态与受力情况有关,但不需要力来维持。借助学生之间的思维冲突,引导他们变换思维,让他们进行深入地探究,验证猜想得出正确的结论,从而增强学生的求异思维,走出原有的认知空间。
        四、走出常规的模式,提高学生的探究质量
设问、猜想、验证这一常规的探究模式是目前教学中常见的方式,在多次使用这样的模式后,学生的探究欲望会逐渐下降,难以对新事物产生探索的兴趣,这个时候就要变换探究的方式,带领学生打破常规,进入到具有创新气息的氛围中,让他们获得不一样的探究体验,从而保持他们的探究热情,使得他们的探究层次更加高端。在初中物理探究活动中,遵循从特殊到一般的原则,转变探究归纳的模式,采用演绎探究的方式,突出实验的错作用,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其中,集合所有学生的智慧,获得更加全面的知识,有效地提高他们的探究效率,增强他们自主解决物理难题的能力。例如在测量物质的密度试验中,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透过实验探索求证,让学生分组独立地设计实验,鼓励学生探讨出多种实验方案,讨论出正确的实验步骤,总结多种实验方案的原理及遵循的依据,归纳出准确测量物质密度的方法。再次过程中提示学生要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大胆地推论,综合各个小组的实验结果,进行全面地分析与活动,得出最终的结论。这个探究过程完全依赖于学生的自主行动,教师则针对学生的探究结果进行指导,让他们反思探究过程并弥补不足,培养他们的科学求实、坚持真理、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
总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让他们经历了知识的建构过程,使他们在猜想、观察、验证、探讨、归纳中获得了有“含金量”的知识,既获得了知识与技能,又改变了学习的态度与行为,为他们的终身自主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作为教师就要从实际出发,设定有层次的探究任务,鼓励学生大胆探索,使各类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让他们获得不同程度的进步,从而彻底转变教与学的关系,培养学生良好的物理素养,促进他们科学探究品质的形成。
        参考文献:
[1]顾冬梅.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探究式教学方法[J].试题与研究,2020(32).
[2]李文霞.浅谈初中物理探究式的教学策略以及应注意的问题[J].学周刊,2020(31).
[3]王磊.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0(2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