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琦
湖南省华容县插旗镇中心小学 414207
摘要:小学开展德育教育是现代化低年级教学的主要趋势之一,利用小学多学科叠加交织的知识体系以及多种多样的教学内容,作为德育教育渗透的重要载体,能够最大限度激发小学课程知识的活跃度,提升德育教育渗透的高效性。因此,在现阶段小学教学课堂中,应注重落实好德育渗透工作,加强小学德育课堂和方式的创新,逐步完善小学教学课堂体系。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育管理;有效性;提高策略
随着素质改革的推进,我国各个小学已经全面践行素质教育。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老师们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学校的管理层也应该提升学校的育人质量,以小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创新性的德育管理工作为平台,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开展。
一、小学德育教育存在的不足
1、德育教育方法不当
若想在小学阶段有效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教师便需要采取富有针对性的、科学有效的措施。从目前形式来看,部分小学德育教育工作仍存在方法不当的问题,这些问题均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德育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例如,部分班级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时不够深入,仅停留在管理、教育的层面,没有做正确积极的引导工作。还有部分班主任平日事物繁多,对于班级管理工作有些应接不暇,进而在德育教育层面投入的精力便有所下降,难以真正有效的开展德育教育工作。
2、德育教育忽视了学生自主性
在小学班级开展德育教育工作还存在不足,教师在班级管理中没有聆听学生想法的意识,部分教师没有设立适合班级管理的针对性方案,而是采用传统教学模式,通过单一性的口头教导或奖惩机制开展德育教育工作,学生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很难有表达自我的机会。另外,部分教师在讲授德育教育知识时,讲解的出发点过大,学生很难在实际生活中切实感受到教师讲授的德育知识,进而便不易深刻体会到德育素养的重要性。
3、德育教育缺乏专业化组织
在部分中学中,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工作基本由班级班主任全权负责,没有设立相应组织进行管理,同时与德育教育相关的制度也不够健全。同时,班主任在进行德育教育时不能充分发挥德育教育的效果,学生也无法切实体会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进而去规范自身的行为。只有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班主任才会开展教育工作,而没有在日常点滴中培养学生的德育素养。这些问题都将在一定程度影响德育教育工作的效果。
二、小学德育教育管理有效性的提高策略
1、营造良好校园环境
环境对于小学生的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作为学校德育管理者,为了真正实现德育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和质量提升,应该从环境的改造出发。
例如在校园的橱窗里,及时更换优秀师生的事迹和照片;学校的标语及时改变,催人奋进;学校宿舍里面的布置更加和谐温馨;食堂里的墙壁上粘贴充分体现节约粮食、饮食卫生的标语;在学校的洗手间里贴上节约用水的标志……从这些校园文化的优化和构建中,让环境起到育人的效果,从而规范小学生们的日常行为。
2、拓展多元教学手段
德育教学的渗透不能单纯局限于学科教育课堂中简单的提及和说明,仅仅依靠言传开展相关教育,德育的效应将会大打折扣。因此,教师应该利用多元化的有效途径进行德育知识的渗透,通过授课方法和模式的创新和改革,搭载丰富多样的德育观念,从而强化德育教学的高效性和实效性。
比如,教师在日常德育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方式的融合进行综合性教学,例如在班会课上组织时事讨论会,事先在课前搜集一周以来我国社会、科技等方面所发生的重大事件,要求学生针对事件进行深度探究,抒发对事件的感想和体悟,并进行相互交流沟通。此外,还可以在课后环节中设置相关的德育游戏,例如举行“母爱接力赛”,让学生在腹中塞人衣物模拟母亲怀孕的状态进行跑步接力,让学生在游戏中感悟母爱的伟大,并树立“感恩”的思想。
所以,小学教学的德育化教学需要依靠多种途径和多元方式才能够有效实现,而丰富小学课堂德育方式能够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动员学生勇于参与到小学课堂的德育教学活动中,增强课堂的参与度和代人感,从而达到理性的德育教学预期。
3、注重家校联系共育
家庭不仅是每个人心灵的港湾,更是人生道路中的避风港,这充分说明家庭对于个人的重要性。对小学生而言,他们的成长,不只来自教师的引导,更需要来自家长的呵护。在某种程度上,家庭教育甚至比学校教育更加重要。只有家校合力,才能真正引导学生走向成功的正轨。德育,不只是教师的任务,更是家长的责任。只有注重家校联系,才能真正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
随着信息时代的进步,教师已经不用像过去一样,只能通过家访的形式和家长取得联系。由于通讯技术的发达,教师可以通过微信、QQ等方式建立家长群,实时进行沟通,突破了时间以及地域的限制,强化和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而且朋友圈以及QQ空间,也是教师对家长进行德育渗透的良好途径,教师可以转载或者发表一些德育方面的文章,@家长进行阅览,提高家长的思想认知;其次,教师需要利用家长会以及班会等等公共活动,和家长就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进行沟通交流,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共同探讨更加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提高德育效果。教师还需要定期举办一些亲子类活动,例如亲子共读、亲子运动会等等,通过这一方式,在拉近学生和父母之间情感距离的同时,也能让小学生感受来自父母师长的关爱,为德育奠定情感基础。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同等重要,教师需要在教学工作中和家长积极沟通交流,探讨学生的行为表现,对学生的教育方向提出建设性意见,从而提高德育效果。
三、结语
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是学校整个教育教学工作的结果,也是教师的综合修养和教育艺术的结晶。为了在学校中获得更加理想的德育管理效果,德育管理人员应该立足于学生的本位去思考问题,并进行管理工作的有效安排,开展各式各样的德育教育活动,培养学生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这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更是一门艺术。管理人员应该勇于面对挑战,努力探索新型德育管理渠道,努力把小学生们培养成适应社会发展,具有良好品德的国家栋梁。
参考文献:
[1]陈慧燕.小学德育管理[J].家长(中、下旬刊),2018,(10):142.
[2]王伟.浅析小学德育管理[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8,(1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