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艳
云南省罗平县振兴小学 655800
【摘 要】音乐是小学课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律动是课堂教育的重要方法。本文介绍了律动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和策略,利用小学音乐教育作为教学相长的学习目标。
【关键词】律动;小学音乐;策略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社会和家长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要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音乐课占据的地位逐渐升高。伴随学校对音乐教学的重视度逐渐增加,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需要使用多种方法进行,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一、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由于年龄比较小,自制力比较差,心理发育还不够成熟,在生活以及学习中表现的活泼好动,很难静下心来学习,教师在课堂中不容易管理纪律。在传统的课堂上,对于音乐的学习是由教师讲述音乐的知识,不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影响学生对音乐学习的效果。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使用律动,能够让课堂变得有趣,有利于小学生接受音乐的知识。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使用这种教学方法比较合适,通过音乐的节奏有利于提高学生注意力,提高小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学习的效果。
(二)促进小学生理解以及掌握音乐的知识
音乐可以通过情感表达出来,是一种语言形式。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使用肢体的律动,能够有利于小学生将精力融入到课堂中,从而更好的吸收掌握知识。另外,小学生也可以通过观看教师的动作,感受到音乐中的感情,从而增加小学生对音乐理解。比如,在小学音乐课堂上,教师可以播放一段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音乐,指导学生跟着音乐做一些肢体的动作,有利于学生理解音乐,还能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想象力。
二、律动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以律动创设情境
教育心理学明确指出:对于小学低段的学生而言,注意力通常只能持续10~15分钟,注意力不持久、不稳定,好动、好玩、好奇通常是该年龄段学生的主要特征。在音乐课教学中,教师需根据课程内容,构建音乐歌曲和学生现实生活的桥梁,并将深入情境的律动当作学习音乐的体验,从而使学生步入音乐学习的情境。
例如,对一年级的歌曲《洗手绢》进行教学时,音乐教师可引入劳动情境,让小学生模仿生活中见到的洗手绢的情境,回想与体验,让学生通过交流与总结洗手绢的过程,比如不断搓揉、挽起衣袖、挂在衣架上晾晒、挥手擦汗等等,以劳动情境再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学生能在不知不觉当中,将生活体验渗透到音乐歌曲的学习当中,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在音乐律动当中逐渐学会歌曲,并感受到“曲义”。根据学生心理特点,调动学生生活经验,并通过情境律动的创设,促使学生掌握歌曲。
(二)以律动把握节奏
教育论指出:多感官协同、直观形象的活动,不仅能突破小学生的认知,还是实现抽象建模的捷径。小学低段的音乐教学中,节奏不仅是音乐的灵魂,还是音乐的教学灵魂。
对于人而言,生来就是有节奏感的,律动教学,需引导学生通过身体动作对节拍与节奏进行感受,实现音乐的表现,这通常是一种重要教学法。因此,在音乐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可按照节奏的特点,设计相对简单且形象的律动。
比如四分音符如走路、八分音符如跑步、前十六与后十六的音符如奔跑的骏马。之后,根据歌曲的教学需要,通过节奏,指导学生通过游戏模仿,做律动。以这种方式,学生的身心就会不自觉融入音乐的节拍、节奏、旋律,不论是对于音乐的节奏把控,还是对感知力的提升,都具有显著的效果。总之,通过节奏特点,不仅可以使学生找到现实生活当中的律动原型,还能构建律动与节奏的联系,从而使学生准确把握音乐歌曲的节奏。
又如,在《七个小兄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引入拍手动作、拍肩动作、跺脚动作、握手动作等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在课堂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将相关的乐曲转变为四分音符、十六分音符及全音符等节奏进行演示,同时替换相关动作。在这种动作模仿的环境中,每位小学生都能够学会如何对一些基本的节奏进行分辨,最终实现反应力与节奏韵律的融合。
(三)以律动理解歌词
新课标明确指出,音乐教育属于美育的主要手段,需将审美教育作为核心,并贯穿在整个音乐的教学中,潜移默化对小学生的情操进行陶冶。小学音乐的教学中,通常是学生学习唱歌、歌词记忆、词义感悟,然后接受美育熏陶循序渐进的一个过程。而在教学中,音乐教师能够按照歌词进行动作设计,不仅有助于学生记忆歌词,还能通过律动加深学生对歌词词义的理解,从而使学生实现情操的陶冶。
比如,对一年级的《拉勾勾》实施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音乐节奏,对“手”的动作进行体会,并与其他学生进行勾手,体现出朋友间的团结友好,在做律动的时候,教师可要求学生带着微笑与其他学生勾勾手,以体会人与人的相亲相爱与和谐沟通等,从而使学生通过律动感受到音乐教学的真谛。因此,音乐教学不仅是引导学生单纯学习与掌握曲调,注重节奏的把握以及歌词的记忆,还需通过音乐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思想的教化,并实现情操的陶冶。由此可知,小学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可按照歌词大意,通过动作设计,形成直观且生动的律动,深化学生对音乐内涵的体味。
又如,在学习《长鼻子》这一节课中,教师引导以及鼓励小学生在音乐的背景下,模仿大象以及小象的动作,这样做可以将课堂热烈的氛围调动起来,还能通过肢体动作表达歌曲的内容和思想,从而有利于学生掌握歌曲的内容,培养小学生对音乐的感悟能力以及兴趣,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以律动感受文化
小学低段的音乐教材当中通常包含许多具有民族文化特征的歌曲,教师可通过教学,使学生领略民族文化。在教学时,教师可按照不同民族的风土民情、特色、文化特征进行动作的设计,使学生充分感悟每个民族的“民族风”。根据各民族的歌曲,以具备民族特征的表演,通常对学生体会各民族的音乐韵味及文化特征有着显著的效果。
三、结语
总之,小学音乐教育要求教师积极改变教学方法和融入律动,不仅要提高他们对音乐学习的兴趣,而且还要让他们更仔细地听和理解音乐,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力。
【参考文献】
[1]聂冬梅.体态律动教学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应用[J].北方音乐,2020(10).
[2]金岚.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与律动结合的实践与探究[J].黄河之声,2020(06).
[3]曾琴.律动教学在小学低年级音乐课堂中的有效应用[J].品位·经典,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