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家荣
四川省梓潼县文昌中学 622150
摘要:
随着新课程教育改革的深入,初中美术教学在初中阶段的教学中越来越受到教师们的关注。美术作为一门艺术类学科,是初中教学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艺术欣赏能力的重要途径。初中美术教学要立足教学过程,促进学生发展,要注重教学过程的评价,将我的评价以及学生互评结合起来,从而突出评价的综合性和针对性。以此来做好初中美术教学的欣赏和评述,进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美术;欣赏评述;学习领域
前言:
对于任何一个阶段的学习活动来说,首先需要保证师生之间的关系是良好的,是建立在一个平等的基础上进行互动的。这种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模式更加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升,也更加有利于学生对于教师全方位的信任,在这种放松的身心状态之下,学生更加愿意去学习,对于学科的热情也会相应得到激增。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在素质教育核心素养要求之下,在开展日常教学活动的时候,必须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质疑能力、创新能力和思考能力的培育,而这方面能力首先需要老师创设出更加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得师生关系变得更加和谐友好,在这种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互动之下,学生才能够更加开心且愉悦地进行学习。不仅如此,在开展日常教学活动的时候,老师也需要鼓励学生们进行良好的互动,在生生互动中完成对知识点的探讨,通过合作学习时的学生认识到合作的价值,了解到知识是可以通过合作探究来获取的,这是有利于对学生社会认知能力培育的,同样也是有利于对学生群体性和社会性能力培育的。
在初中美术课堂当中,我可以鼓励学生们多多进行交互合作,通过组织一些有趣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到美术学科的独特魅力,也感受到合作学习的优势所在,例如可以准备一个美术临草作品,然后让每一名学生负责不同细节的临草?,通过在一张大纸上进行临草绘画。每名学生都发挥了作用,每一名学生所落下的每一笔,都关乎着最终作品的呈现结果,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认识到,只有通力合作才能够完成美术作品,而任何一个环节和任何一个同学的缺失,这个美术作品都是不完整的,都是不成功的。
二、高效课堂下的美术欣赏
1、注重学科整合,加深学生理解
每一种学科知识的学习都不是孤立的,有着密切的联系。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应融入多种学科知识,拓展学生视野,如融入古诗词、音乐等。我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古诗词尤为著名。
古代强调诗、画一体,凸显出来的是诗情画意,古诗词与山水画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美术欣赏课教学中我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引导学生欣赏山水画时,领会古诗意境,从而加深理解。如陶渊明的《饮酒》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首诗的意境与当时的山水画表现出来的意境是一致的。其实,一首好诗就是一幅好画,欣赏课教学中融入古诗词,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音乐是最具震撼力、感染力的艺术形式,美术欣赏课教学中融入音乐如“高山流水”、“阳春白雪” 等,可以起到陶冶学生情操,加深作品理解的目的。
2、有效使用现代教学手段
美术欣赏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赏达到掌握知识、开阔视野、提高欣赏和审美能力的教学目的。所以,我可以借助一体机、投影仪等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对画面有直观的认识。现代教学手段的使用从根本上打破了学生学习过程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尊重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现代教学手段的使用也增加了学生对作品的直观认识,拉进了其与欣赏物的距离,从而使学生在观赏中提高审美能力。
三、带着问题欣赏作品
1、可以让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我通过不断对学生提问,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让其个性良好地发展。所以在进行美术欣赏教学时,我一定要提出问题,让学生在鉴赏中思考。
2、比如,在进行《海底世界》这章节内容欣赏时,我可以先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关于海底世界的视频,让学生在观看后对海洋生物产生兴趣,之后我可以提出“这是什么地方?”“你看到了哪些动物?”“如果有这样一幅画,你会把它挂在家里的什么地方呢?为什么?”等问题。通过学生的回答,可以再引出之后的话题,让学生的思维跟着我的思路走。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思考能力,就要通过美术欣赏课活动来完成。
3、为了让学生综合提升自己,我就要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艺术的走廊中跨越时间和地域,感受画中所表达的意思,从而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艺术层面理解出新的意义。
美术作品使用的是一种特殊的、复杂的语言,不懂美术语言就无法欣赏美术作品。美术欣赏课教学中要想使学生真正理解、领悟作品中的艺术语言,就要靠美术教师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加以引导,就要靠美术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更有效地提高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效果。为此,美术教师要通过多种实践来提高美术欣赏课的教学艺术,培养学生拥有一双审美的眼睛,真正引导学生进入美术鉴赏这个艺术殿堂的大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绘.在欣赏中“养眼”,在评述中“养心”——谈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策略[J].中学课程资源,20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