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顺高
云南省罗平县振兴小学 655800
摘要:体育的核心在于让人精力旺盛、精神健康、健全心智,帮助学生在学习其他科目时发挥自己的智慧,使得情感积极向上且充盈,体育教师应该意识到体育核心素养的培育不仅是全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对其他核心素养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小学体育教师应该以“锻炼健康强壮之体魄,学会终身体育之技能,培养坚毅奋进之精神”为目标,在以体育活动为载体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健康、充满活力的生活方式,促进学生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关键词: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核心素养;落实策略
体育学科是一门贯穿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是学生开展体育运动、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在义务教育课程体系中有着十分独特而重要的地位。伴随着国家日益重视学科核心素养,使得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成为当前小学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课堂是培养体育核心素养的主阵地,核心素养引领着小学体育课堂教学。
一、影响小学体育核心素养培养的主要因素
1、体育教学模式较为单一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受厘试教育观念的影响,经常采用“灌输式”教学法,这对体育教学质量产生了严重影响。“灌输式”教学法使用的时间较长,究其根本主要是因为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多以厘试教育为主,将学生的成绩当作评价学生考试和升学的唯一标准,而家长在对学校体育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时,也偏向于考虑学生的体育成绩,很少考虑学生在体育运动中的表现和在其中形成的品质。在这种双重压力下,体育教师不得不将理论知识传授当作教学重点,忽视了对学生体育能力的有效培养。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一直占据主体地位,控制整堂课的节奏,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学。此外,在教育改革持续深入的背景下,体育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断加快教学进度,忽视学生是否具有较强的积极性,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法使小学体育课堂气氛沉闷,对小学生的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
2、体育教学课堂缺乏足够的实践性
在当前新一轮教育改革持续深入的大环境下,各种新型的教学形式和教学万法不断涌现。对这些教学万法和教学形式的有效运用不仅可以改善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还可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在现阶段小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为了紧随时代发展步伐,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也在积极运用这些新型的教学形式,但在运用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具体来说,一些体育教师没有深刻地研究、领悟这些新型的教学形式,仅是停留在对字面意思的理解上,没有领悟其本质,因此在运用时仅停留在形式万面,使整个教学活动流于表面,无法充分发挥其教学价值,并不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同时,这些教学形式与教学万法的不良使用还会导致时间成本的大量浪费,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体育教学质量与效率的下降。
二、小学体育课堂中核心素养的落实策略
1、游戏激发兴趣
对于小学生来说,游戏就是生活,生活就是游戏。利用游戏教学法,可以让孩子更加快乐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在体育教学中,对游戏情境进行设置,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有助于学生获得健康的身心发展。
比如说,教师在开展50米跑的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是教师对动作要领进行示范讲解,然后学生开展实践,这样的教学方式与小学生的天性是不相符的,学生的兴趣无法得到激发。而在游戏化教学中,教师首先在50米跑的终点位置放置了一个篮筐,篮筐里有各种“宝石”,教师要求学生用最快的速度跑到终点,拿起一颗“宝石”,送给爱吃宝石的恐龙(恐龙玩偶放置在起点位置)。在游戏过程中,无论是教师的引导表扬,还是学生们的加油呐喊,都会给学生带来潜能的激发,使得学生获得运动的乐趣。
2、创新教学方法
体育技能涉及跑、跳、踢、投等基础性动作,小学体育教学需要向学生传授体育技能,并且通过锻炼使学生熟练运用体育技能,使学生更加科学开展体育锻炼。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充分把握学生具体学情和兴趣爱好的基础之上,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增强学生探索欲望,顺利掌握各种体育技能。
比如,教师在开展武术动作教学时,可以将本节相关的武术动作视频在课堂上向学生进行播放,也可以将武术动作设计成动态图片,让学生边看边学。等学生初步掌握之后,教师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上台进行集体展示,其他小组成员观看并指出展示小组员学中的不规范动作,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体育技能。当然,教师在开展体育技能教学时,应坚持因材施教原则,正视学生个体差异,不可过于追求整齐,关注技能水平较差的学生以防止其消极对待,鼓励他们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参与技能学习。
3、尊重个体差异
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正确看待句一位学生的特殊性,要了解他们学习体育的基本情况,然后选择他们喜欢的方式进行授课,这样就需要教师具备随时调整课堂的能力。
比如,在实际的小学体育运动中,部分女生不是很喜欢攻击强比较强的篮球运动,尤其是在教师以单纯讲解的方式来进行教学的时候,很容易引起这此学生的反感,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就需积极实现教学策略的调整:以开展一人运两球或者躲闪运球为运动节点,创设对应的篮球运动游戏,增强彼此之间的联系,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训练和竞赛,由此使原本死气沉沉的课堂展现出生机和活力,这对于激发学生参与实际体育训练的积极性而言,是很有价值的。更为重要的是,在这样的交互中,实际的篮球知识掌握,篮球技能学习都能够朝着更加理想的方向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篮球的积极性会得到激发,能够自主地参与进去。因此在实际学生体育素养锻炼的过程中,要懂得去尊重学生的差异性,选择针对性的授课模式,这才是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阶段的体育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想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学生实施体育教育和指导,组织学生对体育运动训练教学进行更加全面系统的探究,在教学组织活动中还要开发具体教学活动对学生实施体育能力方面的训练,逐步实现教育价值,保障小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和习惯得到高效化培养,为小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形成搭建良好的教育教学平台。
参考文献:
[1]陆萍.优化小学体育教学,提升小学生体育核心素养[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8,12(32):262.
[2]王雪芳.小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及其培育[J].考试周刊,2018,(89):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