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途
沈阳市浑南区第一小学
对话教学作为小学英语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英语教学中的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尤其是进入高年级,首篇课文几乎都是以对话的形式呈现,而且篇幅变得较长,容量较大,学生掌握起来有些难度,所以作为教师,我们需要讲究策略,提高学生英语学习能力,扎实对话教学。
《英语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种语言知识的呈现和学习都应从语言使用的角度出发,为提升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服务。教师要通过创设接近实际生活的各种情境,采用循序渐进的语言实践活动,以及各种强调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教学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这意味着,在对话教学中,英语教师不仅要对句型进行教授,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很显然,传统的以词、句带动语篇的学习是很难实现这一目标,而基于语篇的对话教学则是以语境、语篇为主带动词、句的学习,为培养学生在真实语境中的语言运用能力提供了方向,英语教师要在教学中具备强烈的语篇意识,学会站在语篇的角度来分析对话文本,进行教学环节的设计。
一、巧妙导入,引出主题,激活语言背景
1. “谈话”导入法
谈话导入法是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使用范围最广,应用最普遍,操作最简单的一种导入方法。教师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一段对话,开始上课,师生之间进行设计好的对话,以此进入新课。例如:在新版《牛津英语》5A,Unit2 Going to school,首篇对话课文是有关学生上学的方式,在课前,我出示了一张自己上班的图片,告诉学生:I live in Tiexi District. Our school is in Hunnan District. So I live far from our school. I come to school by car every day. How about you? 学生通过思考并按照我所给的句型支架来介绍自己的上学方式:I live near/far from our school. I come to school on/by ____ every day.在师生谈话中不知不觉地进入新课题,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引导学生进入了新课,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课堂教学,并且提高了学生的听力水平和应变能力。教师通过谈话”投石同路”,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承上启下.温故知新,既了解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自然而流畅地导人了新课内容。
2. “歌曲”导入法
歌曲导入法是一种分散难点和引出主题的一种有效的方法。例如:在新版《牛津英语》教材5A Unit1 My future,首篇对话是介绍是“职业”的,所以课前为学生播放一首英文歌曲“Be what you wanna be”,为学生创设英语学习的环境,带入他们进入英语学习的氛围,因为这首歌词、曲简单,意思乐观、向上,有很强的韵律感,所以深受学生喜爱。最重要的是在这首歌曲里,他们会听到许多关于“职业”的单词,也为接下来回答问题做好铺垫。歌曲欣赏完毕,我会出示三个相关的问题:What’s the song about? Can you say more jobs? What do you want to be in the future? 学生通过回答问题,了解了本节课的主题,也为接下来课文的学习打好基础。
3. “制造悬念”法
设置悬念是指教师根据语篇内容设计学生凭现有知识无法解答的问题,它能最大限度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活学生挖掘谜底的欲望,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例如:在新版《牛津英语》5A Unit3 My birthday中,首篇对话课文是学习了如何介绍自己生日的,我就在黑板上写出了一个日期:6月5日,让学生猜测它的含义,有的同学马上就说出它是我的生日,那么应该如何表达呢?因为学生还没有正式学习过序数词,对于月份的掌握也不够牢固,所以对他们来说这是一个比较难的问题,但是这个问题又与他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他们迫切希望能用英语来告诉别人他们的生日日期,所以就对新学的内容有着较强的求知欲,这种“悬念”式的导入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整体感知,解决部分难点,激发学习兴趣
高年级的对话通常篇幅较长,语言点教多、杂,所以在课文整体感知过程中,教师应该灵活处理,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少量的影响他们理解对话中的语言障碍,为学生顺利阅读打好伏笔,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继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育家布鲁姆认为“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当在课内创设更多的情境,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已学到的语言材料”。语篇强调的就是在具体的语境下语言的使用,所以语篇意识指导下设计教学过程就离不开情境的创设。
“对话中”环节应注意的问题:
1. 情景的设置很重要。教师设置情景的目的往往是为了扫清语言知识点,但注意情景要围绕主题,不能太多和零碎。学生在情景中频繁转换,看似热热闹闹地情景中进行教学,但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深入体验,无法保证情景使用的有效性,因此情景的创设要立足语篇的主题,有一个大的主线,每个小的情景都是围绕教学主题设置,这样的情景才能前后呼应,一气呵成。同时,教师在创设情境时也要从实际生活出发,考虑学情,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理解并输出新知。
2.设计巧妙的板书很重要。教师应当在备课时把板书设计好,板书的设计要紧紧围绕重难点,让学生的思路更加清晰,主线更加明确,帮助学生及时并有效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同时也要为学生“对话后”的语言输出做好保障。还是以Visiting museums一课为例,我设计了四个特殊疑问词卡片:Where、What(see)、What(buy)、How,它们既可以帮助学生迅速回答问题,又可以为后面的口头输出和笔头输出做好铺垫,事半功倍。
3.教师的专业化能力和素质很重要。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教师要了解编书者的意图,精准地把握语篇的脉络,经过自己再思考、再设计,帮助学生掌握文本结构,理解文本大意。所以教师要认真专研教材,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技能,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让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容易。
三、对话后(Post-Reading)——学有所获,真实运用语篇,提高语言技能
对话后这个环节是语篇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它是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把自己的经历、知识、兴趣和观点与新知联系起来,整合知识与技能,进行语言形式的基本训练和综合语言能力的训练。英语教师常用的活动有: Do the role play,Retell the text,Complete the text等。我的做法通常是在小组合作朗读对话的基础上,让他们把对话形式转换成陈述的形式,通过“故事复述”的进行口头输出,这样也能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积累语言。以Visiting the museums一课为例,我让学生通过四个疑问词的引导,关键词的辅助来复述Alice和Joe在两个博物关的见闻,让学生学会描述的方法和顺序,为“说”搭建好支架,同时也为后面的“写”做好铺垫。
在对话后这个环节除了培养学生进行口头输出外,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往往是被英语教师忽略的一点。例如,在学生以一般现在时态描述完两位小朋友的博物馆见闻后,我我设计了一个小练笔,让学生写一写自己曾经参观过的博物馆,如:
A visit to a/an ________________
I visited a/an ____________ museum _________________(time).
It is ____________.(big/small/…)
I saw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 bough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也有过许多类似的参观经历,所以让他们把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新知联系起来,离开文本走入真实生活中去,学生不会觉得难度很大,在每节课的训练中,逐步培养他们“写”的能力。
综上所述,对话教学是我们高年级的重点和难点,要想扎实地掌握对话内容,这与教师对每个环节的精心设计分不开的,与教师对整个对话的准确把握分不开的,与是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分不开的。所以我们要树立起“语篇意识”,将其渗透于小学英语对话课堂教学中,不断实践,勇于创新,让对话教学在这一沃土中成长,促进高效课堂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