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有玉
安徽省芜湖市褐山小学 241009
摘要:教学过程创设的情境课堂仍然表现为教师主体理解游离于学生思维,合作学习异化为没有分工的形式化的自由讨论,教育思想的方法化变成单一支离的教学任务设计,教师的"任务"驱动被强加给学生,忽视学习主体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所生发的问题与问题思维,教师专业成长不仅仅是个人的成长,它也是与学校成长,学生的成长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关键词:建构 自主学习 有效路径 道德与法治 教学策略
引 言:教师是道德与法治的学习者、示范者,并且已经由传统的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开始转变为学生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成为学生道德能力发展的引路人、同行者。笔者以为有效建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自主学习活动的策略是:教师应当依据课程改革的理念和《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品德课程标准》要求,突出学生活动主体地位,转变教师主导角色,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道德能力发展的规律,引导自主道德建构,培养法治思维意识,进而不断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的实效性。
一.以学生为主体 培养自主建构能力
学习心理学已经认知到:“让每一个儿童按照自己的节奏成长,让每一个孩子成为独特的自己”是教育追求的最高境界。学生的道德发展是全面自主儿童成长中主观意识和思维循环往复认知成长的核心素养之一,它主要取决于自身的道德自主意义建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突出学生主体,营造学生活动文化氛围,让学生在属于自己的文化世界中敞开心胸,自由自在地发展,教师从学生自身的经验、体验,以及学生生活直接相关的因素出发,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选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引导学生自己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
例如:导入创设问题情境,直播CCTV1《今日说法》“法律播报”专题节目:在城市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养狗,其中爱养大型猛犬不少人,法院审理认为,被告安先生的行为首先违反了《芜湖市养犬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根据《侵权责任法》,未对动物采取安全措施导致他人损害的,动物饲养人或管理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法院判决,被告安先生赔偿原告因伤产生的经济损失45427元,驳回李守超的其他诉讼请求。学生从法律意识 → 到法律选择 →再到自主建构合法保护,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帮助和引导学生正确而又深入地理解刑法、民法和行政法所调整的不同的社会矛盾关系。
二.以教师为主导 提升自身专业素养
萨乔万尼在《道德领导:抵及学校改善的核心》中说,校长一定要有校长之爱,校长之脑,校长之手,分别指情怀、思想、本领,情怀是第一位的。教师也如此。首先要转变角色,作为指导者、引路人必须加强自主学习,有效促进专业素养提升,持之以恒地进行道德学习,更新道德观念, 不断增进对学生生活的理解。教育者要本着爱生之情怀,在教育教学中研究反思转变角色,不能只关注学生的共性,对儿童统一要求齐步走,要基于儿童的差异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
例如:一年级道法上册第七课《课间十分钟》我重点抓住策划好适合课间十分钟的游戏,像老鹰捉小鸡、石头、剪子、布等,教师首先定好具体的游戏内容和规则及时间,适当考虑留给学生时间上厕所、喝水,准备下节课的学习用品,然后,教师积极参与游戏,在玩“老鹰捉小鸡”游戏中,并且和学生一起玩,当好“鸡头”保护鸡宝宝;游戏中,教师全程关注,记住每个学生成长的点滴;有时教师参加游戏甚至可以故意输掉,让学生懂得游戏有输有赢,重要的是收获快乐。最后,教师应对游戏进行积极性评价。从游戏中学习,本身的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有创意地生活,从游戏中收获智慧。整个教学活动过程,教师始终本着让学生收获自信,体验主动参与的快乐。
三.以活动为主线 设计自主探究路径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创造性、活动性和主动性较强的课程,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无论是掌握解决问题的方式、技能,还是培养价值判断的能力,对道德原则的领悟,都可以在活动的开展中发生。引导学生更多地参与活动过程,在过程中体验感悟生发道德认知,活动是生命线,没有活动感知过程,就没有学生的道德建构基础。
例如:香港止暴制乱:5个多月来接连不断的大规模违法暴力行径,将香港推到了极度危险的境地。尤其是一些青少年学生黑衣人参与的破坏愈发癫狂,严重践踏法治和社会秩序,越来越多的爱港人士不再沉默,站出来捍卫自己的家园。香港高院裁定禁蒙面法“违宪”:11月18日,香港特别行政区高等法院原讼庭又作出一项判决,其中裁定香港《紧急情况规例条例》部分条款不符合香港基本法,致使有关条款无效。一些全国人大代表对此表示强烈不满,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对此表示严重关切。
我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人大代表为人民》-这是我的职责一课时,先研读《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后充抓住香港事件,人大代表如何关心重大时事政治,引导学生关注参与者的大学生生活认知,特别是学生中带有倾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参观、讨论、访谈、项目研究、情境分析等方式,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中的问题,在合作和分享中积累自己的经验,在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增强道德学习能力。
四.以课外实践活动为补充 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
创设学生喜爱的课外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行为实践,让学生去真切地观察、记录、体验、反思、感悟、探究,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提高学生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例如,今年遭遇百年一遇的新冠疫情复学,结合学习“排队规则”时,不仅要让学生明确“人人都要排队;先到排前,后到排后;排队间有距离”等规则,还要通过教材中呈现的特殊情况,创设道德两难的情境,引导学生讨论辨析,处理遵守排队规则与礼让特殊人群的矛盾,让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碰撞中,找到理性规则与道德情感结合的最好方法。
“教育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师要以民主、平等的方式与学生一道对生活进行观察,对道德认知规律进行探究,帮助学生实现人的社会性差异化发展。 同时,教师也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个体的生活阅历、道德经验都影响着教育教学活动,影响着对教材的认识与解读。教师应有充分的道德学习动机,有提升自己道德水平的意愿,不断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涵养自己的特殊精神气质,这样才能更好地解读教材,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吴又存.把思政课上得更有意思、更有力量《人民教育》[J],2019(6)22-24
[2] 唐艳杰.思政课模拟活动何以突出教育性《人民教育》[J],2019(19)44-46
[3] 周增为.用关联和问题建立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的系统性《人民教育[J],2020(8)53-55
[4] 钟生慧 钱旭鸳.服务学习的常用模式《上海教育》环球教育通讯,2019(29)25
[6] 何 颖.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儿童网络素养的核心要义与培育《江苏教育》2019年10月
[7] 杨俊.让每一个儿童按照自己的节奏成长《江苏教育》2020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