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黎刚
湖南省醴陵市浦口中学 412208
摘要:田径是体育运动的基础,是“运动之母”,所有的运动项目都包括了跑、跳、走等基本运动形式。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田径课程属于主要课程,但是长期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更谈不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田径课程受到广大师生的冷落。为了改善这一尴尬局面,提高师生对田径运动的重视程度,改革和优化中学田径课程教学势在必行。因此,教师应积极探索中学田径运动教学的有效策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在体育田径的学习中身心健康的全面成长。
关键词:中学体育;田径运动;开展策略
对于我国体育教学来说,依旧贯穿着过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在了解体育知识非常少的基础上接受体育训练,使得学生对体育训练较为消极,不仅不能够帮助学生提升对田径项目的感知能力,反而还对学生学习造成了非常大的阻碍。
一、中学田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重点错位:未能把握田径教学的核心
田径教学是以“跑”“跳”等为基础的教学活动,关系到学生体能素质、运动习惯的培养。在开展田径教学时,应将重点放在学生综合素养、体育习惯和兴趣培养等方面。但是,目前中学田径教学,教学重点存在“错位”现象,主要表现在:过多重视田径教育的竟技性和体系化,忽略了学生运动能力和习惯的有效培养。正是由于学生未能充分体会到田径教学的核心价值,直接影响了中学田径教学的实施效果。
2、教学趣味不足:未能把握田径教学的关键
受运动形式和参与方式等多种因素影响,参与田径教学的趣味性与观赏性明显不如球类教学,加上田径运动内容枯燥、单调,影响了中学生参与田径运动的积极性。此外,在当前中学田径教学时,多数教师依赖教学大纲开展教学活动,无论是教学理念,还是教学内容都缺乏必要的创新和优化,影响了中学田径教学的课堂吸引力。
3、教学形式单一:未能突破田径教学的障碍
在目前中学田径教学中,教学模式多是“教师示范”+“学生跟学”的形式,学生被动地参与田径教学,学生对田径运动的热情未能得到有效释放,学生存在较为严重的厌学情绪。对中学田径教学而言,要注重将教学融人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只有构建“家校联动”“生活化延伸”的田径教学机制,才能真正突破中学田径教学中“趣味不足”的障碍因素。
4、教学评价片面:未能全面衡量田径教学实效
目前中学田径教学实施的教学方案与考评机制缺乏“个性化”“差异化”特点,未能以中学生的基础素质状况为前提,未能对中学生的运动习惯、课堂参与状态等因素予以关注。不合理的考核标准,严重影响了中学田径教学机制的客观性与科学性,影响了中学田径教学的实施效果。
二、中学田径运动教学的开展策略
1、合理进行游戏导入
中学生的田径项目主要包括短跑、中长跑、投掷以及跳远,由于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差异较大,加之许多学生将精力集中在学业上,而忽略了体育课程的重要性,因此,在田径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只是应付了事,抱着走马观花的心态。针对这种情况,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借助于一些小游戏或者小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例如,在50米跑的教学中,首先将学生划分为4-6个小组,让每个小组成员分别做蛙跳、兔跳、双人蹲跳的小游戏,使学生通过游戏热身,进入到跑步状态,这样能够防止学生在跑步过程中出现抽筋、摔跤等状况,同时,也激活了学生的兴趣点。
2、丰富田径教学内容
学习田径运动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不能将田径运动与基本的体育动作教学分离开来,学生要先掌握一些基本的体育动作,才能够开始田径运动的学习。教师应该将田径运动与其他体育运动联系起来,通过一些基本动作的练习为田径学习做好积累,学生也能够学习到不同形式的体育运动。在田径教学阶段,教师可以引入一些趣味活动,比如跳绳、蛙跳等等,对学生的身体协调性和爆发力进行锻炼,并将这些能力运用到短跑、跳高等田径运动中,通过一些趣味游戏让学生感受到更丰富的课堂内容,课堂形式也能够得到一定的调整,增加了田径课堂开展的灵活性。
3、采取多元教学方式
现阶段大多数中学主要采取室外田径教学方式,很多学生对田径运动的基础知识都不够了解,在实践运动中很容易出现差错。教师应该重视田径理论教学,充分利用室内教学的时间,让学生体会到多元化的田径教学方式。在教学改革实施以来,大部分中学都引进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教学设备开展多元化的田径教学,比如通过动画演示分解田径技术动作,并设计微课让学生在课下进行田径知识的学习。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田径比赛,让更多中学生产生对田径运动的兴趣,进而打造高效田径教学课堂。
4、关注学生心理变化
虽然田径运动的种类有很多,但并不是每一项田径运动都适合拿到课堂上来教学,有些运动难度很大。教师应该选择普适性较强的运动来进行教学推广,针对这种现象,教育部门也对田径教学提出了改革目标,适当降低了田径运动的教学难度,删除一些难度过大的田径项目。教师应该在这样的改革基础下调整教学方案,在教学阶段关注学生的心态变化,从心态变化得知学生对所教学项目的适应性,让学生掌握更多形式的田径运动,进一步推动学生在田径学习阶段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能够增强师生之间的信任度,也能够吸引更多的中学生投入到田径学习中。
5、竞技健身有效结合
为了实现田径课程教学的全面改革,彻底打破中学田径课程教学的旧格局,这就需要教师对田径课程教学的一切教学方式手段进行整合,充分发挥田径运动健身的效果。教师需要根据田径各项运动的不同特征对体育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包含不同种类的竞技运动,打破传统田径教育的禁锢。通过对不同竞技运动改进优化,摒弃传统意义中单一化、技术化教学模式,大力彰显体育竞技运动的健身性,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让中学田径课程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中学体育教师应该深入研究如何提高田径教学的质量和效果,通过合理进行游戏导入、丰富田径教学内容、采取多元教学方式、关注学生心理变化、竞技健身有效结合等教学方式来帮助学生学习掌握健康知识技能,实现中学生身心协调统一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忠勇,纪博翰.如何培养中学生对田径运动的兴趣[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8,(24):103-104.
[2]黄金田.试论中学田径运动趣味性教学模式[J].考试周刊,2018,(99):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