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组合作模式下小学信息技术编程教学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0/12/1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第25期   作者:徐振洋
[导读] 进入21世纪之后,互联网向各行各业全面普及,信息技术成为新时代人才必须掌握的技术。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促进全面发展”成为教育界的主要话题
        徐振洋
        东阳市湖溪镇湖沿小学
        摘要:进入21世纪之后,互联网向各行各业全面普及,信息技术成为新时代人才必须掌握的技术。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促进全面发展”成为教育界的主要话题。信息技术作为当今社会最重要的技术之一,所以信息技术课程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在信息技术中,程序编程是其中的重要板块,所以教师要注重课堂中的编程教学。为了能够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教师可以结合小组合作模式开展编程教学。
        关键词:小组合作;信息技术;编程教学
        前言:与语文、英语等学科不同,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大于理论的学科。如果学生只学理论知识而缺少实践机会,那么他们的信息技术能力必然无法有效提升。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各种任务,推动小组合作模式顺利落实,以此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交流互动,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一、借助学案教学,促进合作探究
        在新时代课堂中,“导学案教学法”成为主流的教学模式,它可以有效推动学生自主探究。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偏重于实践操作的学科,其所涉及的理论知识,需要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才能有效掌握。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导学案展开教学。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上运用导学案,这不仅有利于推进学生自主探究,还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总之,教师要抛弃传统的教育观念,而是要紧跟时代潮流,灵活结合导学案与小组合作模式,令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借此方式,推动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掌握新知。
        以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初识Scratch”为例,正式上课的时候,教师先带领学生认识Scratch软件。首先,教师通过导学案展示出该编程软件的用处、来源等等相关信息。接着,教师便可以正式切入新课:同学们,通过老师的介绍,我们知道利用Scratch软件,可以创造出动画、音乐等等各种作品。那么,你们想不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创作属于自己的作品呢?接着,教师便可以利用导学案公布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认识Scratch软件的操作界面;掌握Scratch软件的操作方法;初步尝试自己创作作品。然后,教师便可以分配学习小组,然后让学生围绕学习任务开始合作探究。在此之间,教师要关注每个学习小组的探究活动,保证每位同学都可以完成导学案公布出来的学习任务。总而言之,教师在开展信息技术编程教学的时候,可以在小组合作模式的基础上运用导学案,以此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
        二、结合各种任务,保证教学质量
        由于每位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各不相同,所以教师往往无法统一教学进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灵活结合各种教学任务,根据不同的内容设置不同的任务。针对基本的理论知识,教师可以将其设置为所有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任务;对于某些极具探究性的问题,教师则是可以将其设置为探究任务。基本任务适用于灌输式教学,要求全班学生必须完成;探究任务主要针对某些信息技术基础较好、知识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不过为了让每位学生都能完成探究任务,教师可以借助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开展探究任务,让优等生带领差等生完成探究任务。借此方式,可以保证每位学生都完成设定的教学任务,进而深入掌握所学习的编程知识。


        以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角色对话”为例,本节课主要帮助学生掌握“认识、说话”等指令,并且让他们掌握添加角色的方法。正式上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分别制定以下学习任务。比如,基本任务可以设定为:可以灵活利用Scratch软件添加新角色;可以调整角色的大小、方向与位置。探究任务可以设定为:在添加好的角色上,编写好对话与时间。在完成基本任务的之前,教师让学生自由阅读课本,然后试着独自完成基本任务。对于难度较高的探究任务,教师则是可以围绕小组合作模式展开,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完成这项任务,以此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总而言之,教师要根据不同内容设计不同任务,以此让每位学生都能切实提高自身的编程能力。
        三、及时总结归纳,强化编程知识
        信息技术课堂是围绕教学任务而展开的,学生在完成一个个任务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能力。因此,教师在结束完每一个教学任务之后,要及时带领学生总结归纳,反馈教学效果。如何有效提高“总结归纳环节”的效果?教师可以利用小组合作模式,让小组互相评价,以此发现各自存在的不足之处。借此方式,学生将认识到自己的薄弱点与他人的优势点,进而推动他们去完善自己的不足之处,以此强化编程知识。总之,教师要重视教学活动中的总结归纳环节,最终令每位学生都可以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编程能力。
        以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载歌载舞”为例,本节课是在学习了Scratch软件的基础上展开。正式上课的时候,教师播放歌曲《幸福拍手歌》,随机播放此前用Scratch软件制作好的音乐动画作品。由于学生在上节课只学习了插入角色的技巧,所以他们还不会为角色制作音乐脚步。因此,教师根据既定的教学计划,帮助学生掌握“编写音乐脚本与伴奏脚本”的技巧。随后,让每个学习小组合作制作音乐动画作品。在此之前,教师对学生提出要求:尽量简化脚本的指令。15分钟之后,便可以让每个小组展示所制作的音乐动画作品。接着,教师让每个小组对各自的作品进行点评,并且指出其中的不足之处。随后,教师再次点评每个学习小组的作品,并且总结归纳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让每个学习小组派出代表,反馈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并且分享本节课的收获。借此方式,有利于帮助学生强化所学知识,进而真正提升编程能力。
        结语:在新版的教材中,编程课程从六年级移到五年级,学生将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去完成课外的编程作业,因为五年级学生没有“小升初”的压力,这有利于他们去灵活运用所学的编程知识。不过若想让学生掌握扎实的编程技术,那么教师要重视信息技术的编程教学活动。在此之间,灵活结合小组合作模式与导学案是关键,这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合作探究。而且,教师还要根据不同内容设计不同任务,这是提高学生编程能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李恒.对小组合作模式下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的主题式整合的探索[J].青苹果,2017,(5):157.
        [2]黄建团.小组合作构建中小学信息技术探究课堂[J].读与写,2020,17(9):187.
        [3]穆志刚.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自主学习模式初探--任务驱动下的小组合作[J].散文百家(下),2015,(4):205-205,211.
        [4]胡红梅.信息技术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9,9(12):75-7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