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策略

发表时间:2020/12/1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第25期   作者:吴举满
[导读]

        吴举满
        广西崇左市凭祥市第一中学  532600
        摘要:初中道德与法治对于初中生来说非常重要,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三观,而且还可以使他们具有良好的道德水平,为初中生未来的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初中阶段的学生,他们更想得到别人的认可,而且更倾向于独立,然而这个阶段也是他们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初中生的三观和道德素养就会受到不良影响。因此,为了使初中生更健康地成长,初中道德与法治任课教师,要对这门课程的教学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对初中生积极引导,进一步提升他们的综合水平。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有效策略
        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初中学生对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兴趣、积极性并不高,但道德与法治教学在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形成正确三观方而是其他学科没法比拟的。因而,教师一定要充分认识到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作用,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和创新,通过兴趣教学法来对学生学习兴趣予以提升,使其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以此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而、健康发展。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现状
        1、教学方式不合理
        目前,大多数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还是以口头传授为主。教师只是对要点进行讲解,要求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死记硬背,“填鸭式”教学常常导致学生左耳进、右耳出,久而久之让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学科变得反感。根据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现状,很多学生认为学习枯燥死板,课堂氛围也常常是死气沉沉的。
        2、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由于初中生正处在青春期,对外界新鲜的事物充满了兴趣,但是由于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特殊性,学生很容易认为学习是单调的、枯燥的,加上青春期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很多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在课堂上不积极参与。另一方面,由于认知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很多学生对学习的认知仅仅是考试前的“临时抱佛脚”,在学习中难以投入精力,导致学习效率低下。站在初中生自我认知发展角度来分析,学生很难认识到道德与法治在成长中的重要性,大多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敷衍的态度,教师如果没有及时进行更正,将对教学带来难以挽回的消极影响。
        3、忽视实践活动开展
        道德与法治课程要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就要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使他们的思想观念与道德素养在学科实践中得到提升。但很多教师只重视学生文化成绩的提升,没有借助学生身边的实际加强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效果,使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活动脱离,学生文化素养与实践能力不匹配。为了保证学生道德观念与法制观念的共同提升,教师要关注学生校园生活的细节,积极组织他们参与有关道德与法治的主题活动,提升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策略
        1、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课堂氛围与学生的学习兴趣紧密相关。

所以教师要积极去解决问题,改变自己毫无新意的教学模式,将一些新的元素加入课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积极探索新颖的教学方法,创设轻松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以此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学习“文明与家园”时,这节课涉及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守望精神家园”,另一部分是“建设美丽中国”,那么在学习第一课时,教师可以采取播放一些优秀的有关国家文化的纪录片,让学生在纪录片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课后让学生利用网络搜集我国的文化遗产,下次课再交流讨论。在学习第二课时,教师可以播放一些有关环境污染、资源短缺视频,让学生认识到我们国家依旧面临着很多挑战,让他们积极讨论“身为学生我们能做些什么?能为建设美丽中国做点什么?”在课堂氛围到达一个高潮时,学生胸中浓烈的爱国之情就会被激发起来,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讨论中。
        2、灵活应用互联网技术
        在现代社会中,互联网技术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因此,教师也要灵活应用互联网技术,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更好地推动学科知识的渗透与传播。例如,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关注相关公众号,浏览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文章,还有一些社会头条和微博资讯等,借助对这些实际案例的分析,帮助学生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然而,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也不是一次性完成的。教师可以分阶段逐步实现教学目标。
例如,在“培养学生自信”的章节中,教师可以实施阶段性教学来完成教学目标。前期,教师可为学生树立自信心打基础。通过应用微课,教师为学生播放视频,培养学生形成尊重他人、倾听他人的良好习惯。中期,教师可培养学生提升自身的抗压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放映功能,为学生讲解该能力的培养对其以后的学习和生活的积极影响,引导学生直面自己的错误,敢于接受他人的批评。后期,教师可建立起学生敢于发言、敢于表达自己意见的目标。在信息技术的灵活应用中,教师可以顺利完成各个阶段的目标,逐步达到教学的真正目的。
        3、联系生活实际
对初中生而言,他们更热衷于学习充满趣味性的课程知识,固定、单一化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难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教师要将课程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既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趣味,又降低知识的理解难度,提升他们学习知识的效果。
以“关爱他人”为例,教师要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联系生活事例来传授理论知识,举出同学间帮助打扫卫生、帮助解决学习难题,以及学生帮助父母做饭、协助环卫工人推车等事例,使学生在精神上产生共鸣,对知识学习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同时,教师要借助校园生活环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学校走廊边的经典道德事例、各个班级内的道德与法治主题墙报等,将道德与法治知识与生活相结合,使学生在校园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此外,教师要重视学生道德法制观念的宣传,组织“国旗下演讲”,引导学生聆听道德与法治模范的先进事例,培育其道德内涵与法制观念。
三、结语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是我国人才培养以及法制社会的发展的重要要求,针对当前我国社会环境以及教育环境的变化,要针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给予完善和关注,落实好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设计工作,教师要利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理论的思想为初中生提供科学的引导,帮助学生从小形成科学的道德标准,这对于我国社会道德环境的建设以及社会良好秩序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芙蓉.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之浅见[J].考试周刊,2018,(74):139.
[2]罗晓丽.探究如何优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方法[J].当代旅游,2018,(22):7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