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三历史复习教学有效方法

发表时间:2020/12/1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第25期   作者:王璐
[导读] 在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中明确提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概念,并且要求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王璐
        贵阳市第三十八中学
        摘要:在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中明确提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概念,并且要求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以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成为新课改的目标。但要想将学科的核心素养有效地落实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仍然需要我们不断实践。本文以高三历史复习教学为例,阐述目前高三历史复习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高三历史复习的原则,进一步探究打造高三历史复习的高效课堂的策略措施。旨在通过本文的论述,能够为高三历史复习改革提供可行性方向,全面提高复习效率。
关键词:高三;历史;复习教学

        本文基于高考评价体系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汀)》(以下简称为《课程标准》),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围绕高中历史教学大纲要求,谈谈如何有效进行高考历史复习。
         一、高三历史概念复习
        在高中历史复习中,高度浓缩的抽象概念较多,教师帮助学生复习好核心历史概念,可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掌握,促进学生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在复习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教材的核心概念,辨析易混概念。在复习《发达的古代农业》一课时,“小农经济”和“自然经济”是两个重要的历史概念,学生易将二者混为一谈,教师可先按以下内容讲解这两个概念:
        小农经济:以个体家庭为单位,经营小块土地,以精耕细作、男耕女织为主要方式,以自给自足和纳税为主要生产目的的农业生产模式。
        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的经济,经济生产不是为了商品交换,而是为了满足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的需要,与商品经济是一对概念,二者是相对的。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这两个概念的联系和区别: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属于自然经济的范畴,但二者不可等同。第一,自然经济的内涵比小农经济大,如大地主、大官僚所经营的大片田庄经济,其基本上可构成一个独立的经济单位,但仍然属于自然经济;第二,二者产生的时间不一样,自然经济在中国原始社会就存在,小农经济是农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在使用铁犁牛耕后才出现。
    由本课实例可以看出,复习的概念教学应注意三点:第一,不能陷于概念教学不能自拔,应帮助学生着重把握核心概念。《发达的古代农业》一课的概念很多,但因为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主要的农业生产模式,自然经济的解体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重点,所以,这两个概念是核心概念,应重点讲解。第二,教师应对概念进行详细说明,再结合史实对核心概念进行全面讲解。第三,如果有相近的、易混淆的概念,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内涵、背景、性质、影响、特点等方面进行辨析。


         二、高三历史综合复习
        高考真题根据高考评价体系的“四翼”的要求命制,具有综合性的特点,要求学生具有综合性的知识体系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同高一、高二阶段的新课学习相比,复习的一个很大不同是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关于“综合”的具体方法,可以进行模块之间的横向联系、时间上的纵向联系、中外历史的横向联系和历史与现实之间的纵向联系等。在复习《发达的古代农业》一课时,教师可以根据历史与现实之间的纵向联系,设计具有综合性的思考题:
        例1.在中国古代,每遇灾荒瘟疫,多数农民家庭会陷于贫困、失去土地或破产流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包产到户的家庭生产。面对2020年的  “新冠肺炎”疫情,中国政府表示,2020年农业预期获得丰收,中国的粮食供应有充分保障。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面对疫情,古代的农业生产和民生状况与当代存在根本不同的原因。
        这一问题,在时间上,古今贯通,综合性强;在知识运用上,要求学生综合运用中国古代史与现代史知识进行分析;在能力要求上,要求学生具有把历史事物放在不同的时间条件下进行对比分析的综合能力。
    三、高三历史试卷讲评复习
        在试卷讲评课上,可以针对某一知识点,用思维导图将相关知识关联。如题:概括当时德国的社会政治问题及其应对途径。而对这道题,学生看过材料后普遍不知从哪儿入手解答。笔者引导他们分析材料,“材料中的‘各邦国’‘繁多的关税’‘必须经过10个国家’等词语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国家不统一。”笔者又问:“我们课本上学习的知识点哪个与德国统一相关?”答案呼之欲出。为什么老师提示后问题就变得如此简单呢?根源在于学生不清楚考点是什么,无法将所学知识与问题关联。笔者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解决了这个问题,即以德国的相关知识点为圆心,以向四周辐射的箭头为半径,把学生按座位分为三大组,找出高中课本中所有提到德国的重大历史事件,分别写到每个箭头后而,之后让每组派代表在黑板上展示。学生列举出了宗教改革、德国统一、《德意志帝国宪法》、经济危机与二战、冷战时期德国的分裂、欧洲经济一体化等知识点。笔者继续对每一个知识点进行追问,引导学生思维延伸,在原图上进行简单标注,将二级的思维导图向三级、四级延展。这样学生在复习知识的同时,能够明白知识间的关联,更重要的是能获得一种重要的解题方法,即当实在不会做时,列举出该时期或该地区发生的大事件,找到知识点,再去看材料,题目就迎刃而解了。注意,这个方法更适用于选择题。
结束语
        总而言之,经过高三复习的反思与总结,个人觉得立足于本校学情基础上的校本作业能助力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因此,两者的结合有着一定的意义和价值。当然,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慢慢地渗透,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素养可以得到较好落实,但唯物史观、家国情怀,在每节课都有体现是比较不现实的,可以尝试在专题复习中予以落实,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将继续优化校本作业,推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使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正所谓教书育人,知识的习得固然重要,但学习能力的习得却能使人终身受益,这与新课改立德树人的目标是一致的。
参考文献
[1]钟建玲.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三历史复习策略[J].甘肃教育,2019,(15):187-187.
[2]孙梦涵.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三历史复习[J].林区教学,2019,(10):96-9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