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民间非文化遗产创新发展与传承——以民俗剪纸为例

发表时间:2020/12/1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第25期   作者:陈峰
[导读] 民俗剪纸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符码。创新是民间习俗剪纸发展的关键,

        陈峰
        辽宁省营口市盖州市第四初级中学      115200
        摘 要:民俗剪纸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符码。创新是民间习俗剪纸发展的关键,其中非文化遗产的保护受到高度重视。创新主题、内涵主题上与时代主流价值观的契合、技能提升、时尚风格和个性化审美融和民间剪纸是满足新时代的社会需求和消费者口味的可行方法。拓展民俗剪纸的生存空间、着力活态传承、开展剪纸进课堂活动、开发文创产品、塑造剪纸文化品牌是创造性传承的主要路径。
        关键词:新时代;民俗剪纸;创新与传承
        作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剪纸是诞生于我国古代民间最质朴最富有艺术气息和东方韵味的造型艺术。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符号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群体文化记忆和精神的象征。
        一、新时期民俗剪纸的创新发展指向
        (一)剪纸题材创新:时代性与先进性
        题材是表现作品主题思想的素材,是作品中体现出来的生活事件或生活现象。剪纸题材是经过剪纸艺人集中、取舍、提炼来表达生活感受、社会认知和审美诉求的主题元素,与艺人的生活环境、地域习俗和时代风情有关,是一定时期社会生活的反映。
        比如《清明上河图》《八十七神仙卷》《百子图》《穆桂英挂帅》《老鼠娶亲》《嫦娥奔月》等大型传统题材作品和吉祥如意的节日剪纸以及窗花等小型传统题材作品,丰富普通大众的社会生活,满足人们对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喜爱,唤起民族群体文化记忆和精神需求;另一方面,可以探索创作全新的题材,体现时代性和先进性。比如,剪纸艺人可创作反映新时代新生活新风俗的剪纸作品,如环保题材、文明婚丧题材等;或创作合乎社会提倡的公序良俗题材的剪纸作品,如尊老爱幼题材、孝亲题材等;或创作符合年轻人口味的时尚前卫题材的剪纸,如个性化的人物剪影、游戏人物题材等。剪纸题材创新的关键是要与时俱进、符合社会发展和多层次需求,紧贴时代发展和民众生活与心理需要,并与民族精神传承相一致,从文化记忆与价值引领方面,发挥民俗剪纸的文化功能。
        (二)剪纸技艺提升:守正创新与审美指向
        民间剪纸是造型艺术,构图、用色、刀法等构成剪纸技法的重要几环,剪纸技法的提升就需要从这几个方面下功夫。从用色上来讲,传统剪纸多为单色单层剪纸,新时期此方面技法的突破原则上是守正创新,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适当地探索多层多色,目的是丰富剪纸艺术的表现手法和表现形式,使剪纸作者内心的思想表达更充分,人民大众更喜欢、更乐于接受。在刀法或剪法上,传统剪纸有阴刻、阳刻或阴剪、阳剪之分,阳刻(阳剪)的特点是“线线相连”,镂空雕刻,南方剪纸多善用,使用阳刻(阳剪)技法的剪纸作品其线条清秀、细腻。阴刻(阴剪)多见于北方剪纸,特点是“线线相断”,阴刻(阴剪)技法的剪纸作品风格质朴、粗放,线条感强。也有阴阳剪法(刻法)同时使用在一张剪纸作品上的,但难度较大,这种混合技法的提升空间还很大。


        二、新时期民俗剪纸的传承路径
        (一)搭建各种活动平台,拓展剪纸生存空间
        由于民俗剪纸生态环境的变迁,传统农耕社会结构的解体、民俗社会生活事项及节日礼俗活动的减少与淡化,使得民俗剪纸的生存空间被挤压,剪纸艺人减少,剪纸艺术的传承举步维艰,新时期剪纸艺术发展的空间亟待拓展。剪纸艺术生存空间的拓展需要紧紧围绕剪纸依存的社会基础、市场需求等民俗活动和民众生活的切实需要,从更深层的视角探讨拓展的可行性和方法措施。一方面,利用好国家和各级政府大力弘扬和保护传承民间剪纸艺术的政策支持和专项资金的扶持,从实际出发下大力气切实推动剪纸的发展,这是剪纸传承的有力保障和发展动力;另一方面需要借助于政府、民间等多方力量,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剪纸展览、学术交流活动,开设民间剪纸艺术博物馆,建数字化剪纸纹样题材技艺数据库,借助节日庆典举办民间剪纸比赛,等等,为剪纸艺术创造一个更广阔的生存空间。
        (二)着力活态传承,打造剪纸体验场馆
        “活态传承”是近几年关涉到非物质文化传承时提的最响亮的一个词,是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成发展的环境当中进行保护和传承,是在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过程当中进行传承与发展的传承方式。这种传承方式能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终极目的。活态传承也是剪纸艺术传承的关键,要着重于剪纸生产和制作的技艺展示和体验,激活传承过程中的活力和动力,扩大社会影响。与物质遗产或自然遗产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强调的是它的非物质性和人的主体作用。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剪纸艺术,它的主体和核心是剪纸艺人和剪纸技艺,因此,非遗剪纸艺术的活化策略就是围绕着人和技艺做文章,运用新媒介技术将剪纸技术数字化、影像化,或者打造“传统剪纸技艺展示体验中心”或“传统剪纸技艺工作坊”等形式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让人们切身感受和体验剪纸的制作技艺,领悟剪纸艺术的创作之美和劳动人民的智慧,激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美的追求。
        (三)开发剪纸文创产品,塑造剪纸文化品牌
        剪纸艺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创意转化。从目前的情况看,剪纸艺术的创意转化非常薄弱,这就需要借鉴故宫文创的成功经验,从文化与商业结合的角度,将现代品质和生活情趣融入剪纸的设计创新之中,并重视剪纸艺术与其他文化品牌的跨界合作,将剪纸艺术变成可携带的文化符号,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创造出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实现剪纸文化消费的升级。
        例如2018年天猫出海中的“非遗”扶植项目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和发展的契机。2018年4月,天猫对外宣布“天猫中国匠人计划”全面升级,要孵化至少20个千万级年产值的中国匠人天猫店铺,并推动优秀非遗文化产品通过天猫海外平台行销全球。优秀的非遗剪纸文化品牌就可以借机通过匠人入住、流量、创新再造等天猫平台全链路的支持实现海外行销,并借此平台,使非遗剪纸品牌自身所蕴含的精神价值,成为沟通和连接中国文化与海外华人的情感纽带,还可以在文旅深度融合语境下将非遗民俗剪纸产品转化为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文创产品。文化与经济结合,能够使民俗剪纸在保护和开发的矛盾之间获得一条可行路径,既是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传承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华文化复兴的一种重要方式。
        三、结束语
        创新发展和创意传承是民间习俗剪纸艺术发展的永恒建议。本研究从内部固有的创新和外部居住空间的扩展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为新时代剪纸艺术的创新发展和传承铺平道路。这场辩论是鼓舞人心的源泉,它促进了对剪纸艺术和民间文化的继续深入研究,为剪纸艺术和剪纸文化从传统到现代的新发展铺平了道路,有望促进现代继承。
参考文献:
[1]王莹,兰宇.纪录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作用探讨[J].西部广播电视,2019,(19):109-110.
[2]谢亦博.浅析民俗剪纸的继承、创新与发展[J].大众文艺,2020,(01):166-16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