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道德与法治中开展法治教育的途径

发表时间:2020/12/1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第25期   作者: 陈登国
[导读] 小学阶段是孩子的思维最单纯的阶段,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加固思维的认知,因此在学生的思维尚在萌芽阶段的时期,
        陈登国
        贵州省习水县坭坝乡中心小学    564605
        摘要:小学阶段是孩子的思维最单纯的阶段,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加固思维的认知,因此在学生的思维尚在萌芽阶段的时期,长期地将思想道德规范与法治的内容循序渐进地灌输给学生,可以使得学生在耳濡目染的环境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随着中国信息技术的发达以及互联网的传播,学生越来越偏早熟化,尤其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小学生是被网络诈骗的主要群体,随着网络诈骗手段越来越高明,更由于小学生本就不具备是非辨别能力,因此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以及人身安全,使得学生的身心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关键词: 小学;道德与法治;法治教育
        一、学校加强宣传法治教育内容
        为了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推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应提升学生的法律素质作为依据,增强学生对法律法规的认知度。通过学校大力开展法治教育宣传活动,并定期邀请司法人员入校普法宣传,以讲座、宣传画板、现场答疑等形式丰富大家的法律知识。比如向学生讲解未成年人保护法以及学生如何自我保护、远离危害,防止校园暴力。由于小学生胆小怯懦,面对校园欺凌,不敢与之相抗衡,而且也不敢告知学校和家长,怕遭到有关同学的报复,在经受长期性格压抑的影响下,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针对这类情况,通过法治教育宣传,让学生们懂得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以及法不容情,要求学生做到知法,守法并且关键的时候还可以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尤其在学生放假前,更要加大力度地宣传法制教育的重要性。除此以外,还要将法治的宣传资料发放到家长的手中,加强学生家长的法律意识,使得家长在生活中能够做到以身作则,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同时,还要增强学生在交通安全以及消防安全等方面的法治教育。通过真实的案例,使学生意识到知法、守法的重要性。
        例如,过马路走人行横道,不要走机动车道,不要翻越马路中间的栏杆,如此简单的问题,相信每个学生都能背得滚瓜烂熟,然而还是制止不住悲剧的发生。某小学五年级的学生王某,在放学的路上与同学互相打闹,以至于不小心跑到机动车道被正在急速行驶而来的车辆撞飞三米远,然而送到医院经抢救无效死亡。通过这个案例,可以让学生深刻地认知到,交通事故猛于虎,一定要认真遵守交通规则,这样才能保证自己的人身安全。再例如,六年级法治教育课中,为了使学生进一步认知到作为一个中国公民,应尽的权利和义务,中国宪法对《未成年人保护法》进行了修订,目的为确保中国未成年人能够德、智、体、美、劳全面地发展,做一个讲道德、知礼法、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更使学生通过法律条文,懂得如何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当名誉受到侵害时,可以借助法律法规,要求侵犯人停止侵权行为,并进行公开道歉,以便消除不良影响,情节严重者,可以要求侵犯人进行精神损失赔偿,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二、丰富教学模式
        多媒体技术已经在中国教育工作中被广泛地应用,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将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程内容通过多媒体图片功能以及视频功能编辑成教材内容,使得原本平面的教学知识编辑成立体的图片以及小视频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观看,同时在学生观看的过程中,老师结合课本中的知识内容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得孩子能够通过生动形象的图片以及优质视觉效果的视频了解到关于道德与法治的知识,并且适当地插入一些法律条文,将社会中一些不文明的现象讲解给学生听,以及通过一些真实的案例,使得孩子置身其中,将案例与课本内容相结合,懂得这些不文明现象是不道德行为,情节严重者则会触犯到法律。并认知法律神圣不可侵犯,公民一旦触犯到法律,一定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例如,《地球——我们的家园》这一课主要讲述环境污染的原因以及后果。让学生通过视频短片,可以看到环境污染之前,蔚蓝色的天空,茂盛的树林,以及清澈的河水,环境污染之后,浓重的雾霾,树林里到处都是垃圾,清澈的河水由于工厂排出的污水已经变得浑浊。而这些浑浊的污水渗透到地底下,随之渗透进人们生活中所饮用的井水中,长此以往,直接对人们的健康造成威胁。通过课件的讲解,让学生懂得乱扔垃圾是不道德的,属于不文明行为。而工厂经常排出污水,污染人们的水源,是严重犯法的行为,应承担相关的法律责任,通过进行有趣味性的教学模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积极地投入学习中,不仅能够轻松地掌握基本的法律常识,更能够让学生自觉地遵守道德与法律的底线。
        三、法治教育生活化
        儿童对社会、法律的认知水平还处在一个基础性阶段。需要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把艰深的法律精神、制度灌输进孩子的意识当中,当然,单纯的说教效果甚微。还需将课本中的内容结合实际生活定期开展法治教育实践活动。陶行知老先生说:生活即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老师从学生生活事件入手,把法律关系放到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关系中,就会使学生认识到法律能调整生活、服务生活。
        四、有效开展道德与法治的实践课程
        要想有效地增强学生的道德规范以及法治的意识,需得结合实际生活,将课本中的内容与实际相结合,才能让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做到举一反三,同时更能加强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针对不文明的行为引以为戒,有效提高道德的修养。
        总之,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加强学生的法治意识,是当前中国教育中不可忽略的一项重点工作,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绝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做到的,需要学校以及家长共同努力,在课堂以及生活中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法治时代,公民只有做到学法、知法、守法,才能推进中国迈向一体化建设的目标。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渗透法治教育必不可少,为实现中国现代化素质教育起着决定性作用。
        参考文献:
[1]赵玉华.关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与法治教育融合的探讨[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20(16):13.
[2]李智辉.基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育融合的思考[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20(65):103.
[3]何艳娟.基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与法治教育融合的思考[J].明日,2020(65):16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