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活动探究

发表时间:2020/12/1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第25期   作者:黄晓霞
[导读] 新课改要求教师在引导小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过程中要培养小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如何提升小学生在道德与法治方面的核心素养是当前教师思考的重要主题之一。
        黄晓霞
        瑞安市马屿镇第二小学 浙江 瑞安 325207
        摘要:新课改要求教师在引导小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过程中要培养小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如何提升小学生在道德与法治方面的核心素养是当前教师思考的重要主题之一。本文就联系实践、学生主体、活动建续、求同存异进行探讨,旨在通过不同的方式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高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实践活动;方法探究
        实践活动是指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过程中,结合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所组织的活动内容,旨在通过实践活动加强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政治意识。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道德与法治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出发,设计合理开放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全面的锻炼,最终提高学生道德与法治方面的核心素养。
        一、联系实践生活,内容符合学生经验
        教师在设计道德与法治实践活动内容的时候,要考虑学生的经验与知识、兴趣与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和体验道德与法治的内容,主要的目的在于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生活,如果教师设计的活动内容过于形式化,就无法达到培养学生实践意识的目的,也仍旧是将实践与课堂割裂开来。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内容的时候要围绕学生的周边环境与实际生活,设计出符合学生经验的活动内容。
        以《生活离不开规则》为例。这一课主要讲述了规则存在的意义,学生在学习这一课的时候需要体会到规则的重要性,并懂得遵守规则。教师在策划这一课的实践活动时,可以让学生将自己见到的规则拍成照片;也可以让学生记录自己经历的事情并分析其中所蕴含的规则;学生也可以与家长讨论自己的生活中有哪些规则。在学生搜集完这些规则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搜集到的规则创设情境,模拟如果失去规则世界会怎么样。比如有个学生搜集到的规则是交通方面的,教师让学生配合创设“失去交通规则的城市”这一情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会发现没有红绿灯,不遵守交通规则,导致整个城市的交通处于瘫痪的状态,交通事故频发,对人们的生活和安全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自己搜集身边的规则,加强了学生对规则的认识;教师给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模拟失去规则的状态,加强了学生对规则存在的意义的认识,最终使学生树立了规则意识和法治意识。
        二、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策划
        教师在引导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不只是为了使学生掌握道德与法治中的知识,还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因此教师在策划活动内容的时候要与学生一起讨论,让学生提供活动的形式,选择合作的对象,通过加入学生的意见,使学生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
        以《请到我的家乡来》为例。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要求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进而激发学生对自己家乡的热爱。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这一课的时候,可以设计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展示自己的家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介绍家乡的方式,比如有的学生选择将自己家乡的一些风景照做成电子动画展示给其他同学;有的学生在介绍自己的家乡时,带来了一些自己家乡特有的美食;还有的学生在介绍自己的家乡时,穿上了自己家乡特有的民族服装。除了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家乡以及家乡所具有的特色以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流,比如同学的家乡有什么吸引自己的地方,或者提出自己认为有利于家乡发展的意见。在交流中学生会意识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促使学生在参与社会活动的时候,积极地行使自己的权利。教师在组织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意见,提高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学生通过自己独特的方式介绍自己的家乡,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发掘了自己家乡的魅力,最终激发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三、注意求同存异,提高学生参与程度
        教师在组织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要注意求同存异。每一个学生的能力、水平、思维都是不同的,因此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的表现略有差异。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时候,要注意尊重学生的这些差异,发展学生的个性,保护学生的热情与自信,同时注意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参与到活动中,最终提高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与实效性。
        以《做学习的主人》为例。这一刻主要讲述的内容是让学生意识到学习的主动性,另外让学生想一想如何能够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这一课的时候,组织的实践活动是“淘气学生与教师”,活动的内容是学生从教师或淘气学生中任选一种身份分成两组,淘气学生在舞台上表演学生在平时学习中的一些小问题,扮演教师身份的学生则需要想办法去解决淘气学生的这些问题。由于学生的性格不同,学生的思维不同,学生在选择身份和解决问题的时候也不同,比如有的学生比较胆小,既不敢在舞台上表演,也不敢扮演教师,这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另外一种身份比如让学生做一个观众,在最后的时候为自己喜欢的教师投一票。教师通过尊重学生的差异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时候受到鼓励,提升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最终促进学生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提升。
        总之,教师组织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提高学生在道德与法治方面的核心素养。因此,教师在开展实践活动的时候,要围绕学生和教材内容设计活动的主题;同时教师在设计活动内容的时候,要注意全面性、实践性与开放性。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加强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内容的理解,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理智精神,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魏娟.核心素养视野下《道德与法治》课后实践作业的设计与应用[J].现代职业教育(32):25-25.
        [2]潘卓翡.道德与法治课堂实践性活动设计策略[J].小学教学参考,900(15):80-81.
        [3]陈风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北师大版一年级教学为例[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6):132-133.
        [4]朱微.丰富活动形式,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J].小学教学参考,885(36):8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