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铁钢
杭州市萧山区临浦镇东藩小学,浙江 杭州 311251
【摘要】随着《思想品德》课程改名为《道德与法治》课程,这对进入新时代的我国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以为,上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离不开教学目标的精准设计。本文中,笔者将从践行中重视,研好一个“根”和关联三个“度”这三个方面研究如何设计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 小学 道德与法治 教学目标
一、引言
随着我们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的国家将更加繁荣昌盛。同时,随着《思想品德》课程改名为《道德与法治》课程,这对我国的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解决好“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砥砺前行,奋勇向前。小学阶段是学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如何上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将是笔者等作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师需要思考和研究的。笔者认为,“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上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离不开教学目标的制定。“伟大的目标,构成伟大的心灵”,只有设计有效的教学目标,才能进行精准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学。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设计的现状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目标的设计制定,应做到精准有效,有的放矢。但笔者在自己教学和听课学习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
(一)“不重视”心理
尽管我们进行了课程改革,把《思想品德》课程改为了《道德与法治》课程,这足以说明国家对我们“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重视。但是,在现实情况下,出于“成绩”等原因和期末检测的要求,有一些教师在心理上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并不重视。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可以表现为以下几点。
1、“移花接木”型。笔者发现,大部分的教师往往是发生这种行为的。该行为是教师直接套用他人的教学目标或者从教学参考上摘抄现成的教学目标。由于社会进步和教育教学的课程改革推进,国家社会学校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视,大部分教师的心理也正逐渐提升对该课的重视,在教学行动上也有所体现,在面对具体教学时候,也会套用和转嫁一些他人的教学目标,但这样做,就不能做到有的放矢,脱离现实生活和学生实际。
2、“照本宣科”型。笔者发现,少部分的教师是有这种行为的。该行为的教师是照自己曾经的教学经验模式这个“本”来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笔者在听课和教学中发现,这类教师在行动上是有所重视,但在具体操作中并没有深入去钻研,也没有花时间去研究,更多的是凭经验去设计教学目标,脱离了时代性具体化。
3、“一叶知秋”型。笔者发现,这类情况的发生,往往是上公开课。某些教师为了上好公开课,会对课程标准,教材以及学生进行好好研究,但是往往只是对进行上公开课的内容进行解读,而对于与该内容有关联的教材认知不够,解读不深,做不到教学目标的关联性和精准性。“一叶知秋”就变成了“只见叶子不见秋”。
(二)三个维度不关联
三个维度指得是时代性,生活性和实践性。作为新课改的一部分,教材命名和内容的变化本身就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作为教学目标的设计,也应该体现出时代性和方向性。《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学生接触社会的重要窗口,由于教材本身的内容量不多,教材里“就那么几幅图,几行字”,教师要能有效定位教材,指引教材,让学生从课内学会知识的同时也要能走到课外,走向生活。
笔者发现,在实际教学目标设计过程中,一些教师仍以一套教纲应对每一届学生的思路来进行教学。对于教学目标的设定,从未考虑过社会的发展状况,体现不出时代性;而如何引导学生做到从教材中来到生活中去,又缺少了生活化的言语和情景化的操作。这些问题导致大部分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无法做到时代性、生活性和实践性三者有效关联,使得教学目标或出现了时代主题错乱,或出现生活情景化不明,或出现实践可操作性不强的问题。
三、有效设计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的具体操作
顾明远先生认为,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学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它决定着教学的根本方向,是教师确定教学重难点、选取加工教学内容、选用教学方法、评价教学课堂的重要依据,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将“追求教学目标设计的准确”当作重中之重来做。那么如何做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设计实效性呢,笔者以为,可以通过以下四方面来进行。
(一)夯实基础,践行中重视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教材名称的出现,国家对德育越来越重视。作为进入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务必在心里上提高对《道德与法治》的认识,在实践上有所行动,改变以往的“不重视”心理。为此,笔者以为,我们应该在行动上重视,继续深入三个领域的研究,做到夯实基础。
1、研读课程标准,把握教学方向。笔者以为,作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全局把握课程标准提出的各个内容要求,把握总体方向,再把方向进行细化,细致到具体教学实践当中,做到由面到点。
2、吃透各册教材,做到胸有成竹。笔者以为,小学道法教师要做到教有所教,教材是必不可少的,如果连教材都没有去了解,去熟悉,去吃透,何以谈教学任务的完成,何以谈教书育人的达成。作为《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编写者,南京师范大学章乐博士指出:“新型德育教材要引领教学从知识学习走向生活建构。”教材从编订出来的价值功能来看,都是教师设计教学目标不可或缺的极其重要的资源载体。
3、了解学生实际,做到教有所指。了解学生实际也叫学情分析,是教学目标设计必须一步,如果没有没做到学情分析,我们的教学任务将无法完成。我们只有了解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经验、个性差异以及生长规律和发展需要,我们才能对症下药,设计出精准的教学目标。
(二)提升意识,研好一个“根”
传统的教学目标设计,需要从三个课标、教材和学生三个领域去研究,但是,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来说,是不够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既有“道德”,又有“法治”,对于如何进行教学目标精准设计,光有课标还不够,则还需要研好一个“根”,即2016年教育部颁布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
《大纲》规定了小学阶段具体的教学目标:“着重普及宪法常识,养成守法意识和行为习惯,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法、生活的法,培育学生的国家观念、规则意识、诚信观念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这个目标是国家长期的育人目标,是本课程的价值导向,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笔者以为,只有深入解读大纲这一个“根”,才能紧扣国家育人目标,设计出精准有效的教学目标,实现“培养什么样的人”的目的。
例如,三年级上册第9课《心中的“110”》教学目标设计中。
设计依据:
根据课标,“我的健康成长”第六条“体会生命来之不易”明确到,“知道日常生活中有关安全的尝试,有安全意识和基本的自护自救能力”。《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明确指出建立防范意识是小学高年级(3-6年级)的重要目标,本课在模拟突发事件和案例分析中引导学生形成防范意识,掌握处理突发事件的方法和建立自我保护意识
教学目标:
1、演一演,懂得独自在家时要提高警惕性,形成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2、议一议,通过生活案例分析,初步掌握面对突发事件的处理方法;
3、做一做,学会与陌生人交往的正确方式,懂得遇到坏人脱身的方法。
上述案例中,教师关注到课程标准中有“知道日常生活中有关安全的尝试,有安全意识和基本的自护自救能力”的教学目标要求,同时也关注到了《大纲》中“建立防范意识是小学高年级(3-6年级)的重要目标”。所以在设计第一条教学目标时,通过情景化的方式呈现,是对课标“有安全意识”的主动呼应和具体表现,也是对《大纲》中“建立防范意识”的主动呼应和具体表现;第二条目标和第三条目标则是对课程标准和《大纲》的具体实践和操作性要求,由知识要求上升为具体行动,从而引导学生在心中树立深刻的烙印。因此,只有在夯实三大领域的前提下,仔细研究领悟《大纲》,才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找到突破的对应点,形成教学目标的精准设计。
(三)培养能力,关联三个“度”
作为新课改之一,《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出现,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反映了我们进入新时代对教育,尤其是德育的要求。课标的修改,大纲的出台,也正说明了该课程具有很强的时代性。与此同时从本课的教材内容可以发现,教材里“就那么几幅图,几行字”,这些字画看似简单,其实都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具有生活化。从教学的对象来说,小学是处于人生中最重要的阶段之一,其年龄低,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较差,专注力和自控力也比较弱,所以教学目标的设计,需要具有符合学生实际的实践。时代性、生活会和实践性各反映了课标大纲、教材和学生。从教学目标设计的参考依据来说,课标大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生活化的教学内容,需要我们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进行情景模拟,而实践性的目标,需要我们的教学目标具有可操作性性。(如下图所示)
例如,笔者曾听过杭州一位张老师在上一年级下册第五课《风儿轻轻吹》的课,发现张老师做的了有效的把方向性、情景性和可操作性三者有机关联。
根据课标和大纲要求,该课的教学目标是1、亲近自然,喜欢在大自然中活动,感受自然的美;2、了解当地多发的自然灾害的有关知识,知道在紧急情况下的逃生或求助方法;3学习用观察、比较、调查等方法进行监督生活和社会探究活动。张老师具体制定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1、亲近自然,喜欢在大自然中活动,感受自然的美,与大自然有公在感;2学习用观察、实践的方法进行简单的生活和社会探究活动。不仅如此,张老师在设计教学目标过程中,把教学的情景化和学生的可操作性关联在一起,即在目标设计的前提下,又设计了环节目标,把具体的情景和可操作性融合在其中。环节一目标:发现风,感受风的存在,换气对自然现象的探究欲望,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学习用观察、实践的方法进行简单的生活和社会探究活动;环节二目标:乐于亲近与感受风和自己的密切关系。
笔者以为,张老师首先根据课标设计了教学目标,体现了教学的方向性,从“亲近自然”,“感受自然美”这些细化中可以发现对于目标的方向性引领。其次,张老师具体设计了环节目标,在环节中体现了生活情景化,从“发现风、感受风”这些生活性的词语可以看出,这些细化目标可以让学生有效的从教材中来到生活中去,在从生活中回归到教材的学习;最后,张老师的目标设计中体现了可操作性,“用观察”等指向性明了的实践活动来指导学生,能让学生做的具体可操作性。
综上所述,在现在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精准的有效的教学目标是必不可少的。我们要提高重视程度,夯实基础,研好一个“根”,认真钻研大纲;结合三个“度”,做到方向性、情景化和可操作性三者有机关联。只有这样,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才能够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有效教学,学生也才能够通过教学提升道法知识,培养能力。
四、结语
回应时代发展的主旋律,培养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接班人,成为新时代教育的使命,更是我们教师的使命。因此教师进行有效教学,就要设计精准的教学目标。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法律水平,从而提升学生的能力,培养有用的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1]孙彩平主编.怎样上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2]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方丽敏.小学低段法治教育的课程理解及教学建议——基于道德与法治课堂调研问题的解读[J].中小学德育,2018(4)
[4]关蕊.如何制定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J].现代交际,2016(15)
[5]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M]. 教育部 司法部 全国普法办,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