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纳推理课例

发表时间:2020/12/1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第25期   作者:应雄
[导读] 培养学生用归纳推理的思维方式对已学知识点进行回顾与总结。让学生根据已有的事实、正确的结论,实践和实验的结果,以及个人的经验和直觉等推测出某些结
        应雄
        江西省鄱阳县第一中学  
        知识背景:北师大版、高中二年级、选修1-2第三章推理与证明。课题为:归纳推理。课时安排:1课时。
        摘要:培养学生用归纳推理的思维方式对已学知识点进行回顾与总结。让学生根据已有的事实、正确的结论,实践和实验的结果,以及个人的经验和直觉等推测出某些结果,体会数学的发现过程。
        关键词:归纳推理、课例、数学发现
教学目标:1.了解归纳推理的含义.
        2.能利用归纳进行简单推理.
        3.体会并认识归纳推理在数学发现中的作用.
        4.培养学生“发现-猜想-证明”的归纳推理能力.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利用归纳的思维方式进行简单的推理.
难点:归纳推理的一般思维过程.
教具:电脑、投影仪、幻灯片.
关键:抓住归纳的思维过程,进行启发性教学,注重评价学生在推理学习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思考、勇于探究的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注重评价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断反思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我们这堂课,开始学习新的一章内容,推理与证明。
(幻灯片内容)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碰到这样的现象“燕子低飞,蚂蚁搬家,天空乌云密布”,你能得出什么推断?
生:天要下雨了!
        师:华罗庚教授曾经举过一个例子:有人从一个袋子里摸出来的第一个是红玻璃球,第二个是红玻璃球,甚至第三个、第四个、第五个都是红玻璃球的时候,我们立刻会出现一种猜想,这袋子里装的都是什么
        生:红色玻璃球!
师:但是,当摸出一个是白色玻璃球的时候,这个猜想失败了,又摸了几个都是各种颜色的玻璃球,这时我们会有另一个猜想
生:袋子里装的都是玻璃球
师:很好,但是,当摸出一个木球的时候,这个猜想又失败,这时,我猜想袋中装的都是球,这个猜想正确吗?
生:不一定!
师:是的,猜想是对与否,还要进行检验和证明。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通过推理得出结论,另一方面要对所得的结论进行验证和证明。
二、展开
(幻灯片)1.推理:根据一个和几个已知的命题,得出另一个新命题的思维过程。
            2.一个人看见天空飞过一群乌鸦都是黑的——推断天下乌鸦都是黑。
            3.农夫看见一只兔子撞到一棵树死了——推断还会有兔子撞树。
        从个别事实中推理出一般性的结论。
        (幻灯片)例1.等差数列,首项为,公差为,可知,,……,
生:
(幻灯片)例2.在一个凸多面体中,试通过归纳猜想其顶点数、棱数、面数满足的关系。

        师:在此,请同学们大胆的猜想,三个数之间满足的关系。是倍数,还是和为定值,还是差为定值等关系。
        生:4=4,5=5,6=6,F=V,在棱锥中成立。
        生:5+1=6,6+2=8,7+3=10,F+(n-2)=V,n棱柱中成立。
        师:猜的很好。我们想得到三者的关系,可以试下将面数和顶点数相加,再和棱数比较。
        生:相加后的数比棱数多2
        师:那么可以写成F+V=E+2
(幻灯片)欧拉公式:V-E+F=2
(幻灯片)根据一类事物中部分事物具有某种属性,推断该类事物中每一个事物都有这种属性,我们将这种推理方式称为归纳推理。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方面的收获?
(幻灯片)1、什么是归纳推理(简称归纳)?  部分→整体;个别→一般
2、归纳推理的一般步骤:实验、观察——概括、推广——猜测一般性的结论。
六、课后练习
        1、教材55页:1、2小题
        2、练习册 34页:例4、变式
七、教学评价
        本节课是一个概念课的教学,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采用了启发性教学模式,教学过程设计完整,思路清晰自然.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从生活实例引入课题,生动自然,再利用学生已知道的数学实例出发,唤起学生的经验,找到知识的生长点;引用归纳推理中的经典案例探究分析,培养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引用生活中和其他学科中的例子,让学生体会数学和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应用的广泛性.整个课堂师生互动和谐,教师及时发问,学生思考积极,回答主动.运用了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注意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地位,能较好地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以知识为载体,最大限度的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同时到达了预期的理想效果.
八、教学反思
        要努力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环境和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积极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交流、总结等方式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课堂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构建新知,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有利于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