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华
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高仓中心小学 653100
摘要:建设劳动实践基地,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客观要求,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课本知识转化为实践的重要途径,对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着重大作用。
关键词:劳动实践教育 生态文明 培养
科学地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小学劳动实践教育,培养学生从小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劳动实践教育中来,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通过劳动实践教育活动,使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
一、提高认识,牢记使命
缺少劳动实践、劳动实践教育、劳动时间的现象在我国青少年中较为突出。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的一项研究表明;美国小学生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为72分钟,韩国42分钟,法国30分钟。而中国小学生的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的现象愈演愈烈,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只有12分钟。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家长特别是农村家长不愿意让孩子接触农业生产劳动,导致现在的孩子对农作物的种类及生长过程了解甚少,对绿色农业和“绿色食品牌”的认知欠缺。带给当今学生的影响是不会劳动、轻视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更严重的后果是劳动技能、劳动品质的丧失。
近年来,我国各省市不少小学为此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劳动教育,如科学实验、研学旅行和社会实践等。这些形式的劳动教育活动,多以科学性、趣味性为主,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开展不同形式的劳动教育,从一定程度上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劳动技能,但其弊端是与生活和生产的结合不够紧密。为此,应将研究性学习劳动与技能教育、信息技术教育融为一体,妥善处理各领域之间的关系,有效地开展劳动实践教育活动,强化实践体验,接受劳动锻炼,磨炼意志,不断培养学生的绿色生态文明理念,让广大小学生养成生态文明理念与劳动实践教育的优良品质。
二、结合实际,“一校一策”
在绿色生态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小学应构建绿色生态劳动课程,结合自己的实际,因校制宜,“一校一策”,开辟劳动基地,融入劳动实践教育。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应以绿色生态蔬菜的种植与培育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探索绿色劳动实践教育生态之路,让劳动实践教育充满绿色与生机,焕发绿色教育的生命力,不断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以劳动与技术教育为切入点,在深入研究和剖析学生劳动教育的基础上,将绿色生态农业理念融入到劳动实践过程中,并探索基于“互联网+教育”下的“教、学、做”一体化的“课堂与现场结合”与“观察记录”“成果展示”和“融入社会”四个阶段的劳动教育模式。
树立绿色生态农业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绿色生态意识,体会劳动创造美,感受绿色生态环保就在我们身边,留心处处皆学问,“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的道理。
1. 课堂与现场结合,掌握蔬菜种植方法。由指导教师确定蔬菜的种植品种,以课堂讲授和现场演示的方式教会小学生如何种植和维护蔬菜生长的方法。例如举办《我与小菜园——蔬菜种植》综合实践活动: 情境导入(观看农民的劳动,听农民介绍,知道蔬菜种植的几个重要环节:挖坑、播种、填土、浇水)——体验种植(自主种植,教师指导。要点:学生将自己制作的标记插入土中,以示辨认)——讨论交流(怎样完成任务,捕捉活动亮点发现问题,制定解决问题的策略。)——活动延伸(观察记录,关注蔬菜的生长变化,萌发培育、观察蔬菜生长过程的兴趣。)——活动小结(归纳生成热点。)——后续活动(比如,烹饪品尝亲手种植的蔬菜。)。通过学生参与蔬菜种植的劳动过程,掌握劳动技能,体会劳动艰辛的优良品质。
2. 围绕蔬菜生长过程,观察记录。提供观察记录本,观察种子发芽、蔬菜的生长、开花、结果、采摘情况进行观察记录等活动。指导小学生观察蔬菜的生长过程,详细记录蔬菜每个阶段的生长特点,病虫害及杂草的发生和用药情况,使用绿色生态有机肥,减少污染,并拍照和撰写蔬菜生长日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团队协作的精神。根据学生的表现和日记,定期选出“绿色维护天使”和“护苗卫士”,将护绿与实践相结合;爱绿植绿与劳动教育相结合,在树立劳动观念的同时,培育环保、生态等意识。
3. 全程参与,拓展成果展示空间。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从蔬菜的种植、生长、成熟采摘到销售全程参与,充分发挥学生、家长和教师三方面的作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蔬菜的认识,使小学生认识了解蔬菜的营养价值、食用方法,以及绿色生态蔬菜与人体健康、与社会的关系。围绕蔬菜成熟的季节,就地取材,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采摘,对于一些可以直接食用的蔬菜,可组织学生进行品尝;对于一些需要烹饪的蔬菜,指导学生学做一道或两道菜,也可以将蔬菜带回家与父母共同做一道菜,力争“色、香、味、形”俱全,并参加评选“小厨师”的评比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劳动带来的快乐,在感受成功的快乐的同时,激发小学生尊重他人的劳动,分享劳动成果,珍惜劳动成果。
4. 线上线下结合,体现时代特征。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美丽”的劳动审美观,让学生在劳动创造中形成发现美、创造美的意识。采用线上线下两种方式,将成果融入社会。线上,在教师的指导下,开网店(微店),让学生采摘售卖自己种植的绿色生态蔬菜。线下,家长、教师引导学生在菜市场进行售卖,用售卖得来的钱购买种子和奖励蔬菜种植“小能手”。同时,组织学生将自己种植的蔬菜送给敬老院、贫困户,体验助人之乐与助人之美。使学生明白:“生活靠劳动创造”,培养他们勤奋学习、自觉劳动的精神。
劳动实践教育是当今小学素质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因此,学校要充分认识到新时代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对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通过劳动实践教育活动,在学生中树立生态环保意识,弘扬劳动精神,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体会劳动光荣,养成珍惜劳动成果的品质,最终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