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小学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途径

发表时间:2020/12/1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第25期   作者:陈香元
[导读] 道德和法治可以帮助学生了解道德和法律的基本知识,这对学生良好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更加重视小学道德与法治有效课堂的创设
        陈香元
        贵州省习水县坭坝乡中心小学    564605
        摘要:道德和法治可以帮助学生了解道德和法律的基本知识,这对学生良好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更加重视小学道德与法治有效课堂的创设,提高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的主动性。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
        一、当前新课改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方式存在缺陷
        针对国内的一部分小学来说,教师对于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方法还存在一些偏差。虽然一些老师能够根据新课改教学大纲按时教授学生,但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上教授学生时,缺乏相关的理论知识,只能通过阅读教材内容教授学生,或从互联网上直接下载教学视频供学生观看。教学方法没有反映学科的特点。这种教学方法显然不能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
        (二)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素材相对缺乏
        在当前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材内容的不足,或者教材内容太过陈旧,也是这门课程教学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现在的学生都是新一代的学生,学生和老师的思想观念有很大的不同,一些老师觉得有价值的教材内容,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就有些过时,甚至有些教材案例教材是杜撰的,这也就不能真正起到高效教学的效果。而且过去的教材内容往往与现今高速发展的社会脱节,一些教材中提到的事物和逻辑思维放到现今社会都是过时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形成良好的带入感,也就无法对道德与法治的学习产生特别高的兴趣。
        二、创建小学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建议
        (一)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在对小学学生教授道德与法治课程时,为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定要重视学生在教学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然后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合适有效的教学引导,形成新的教学模式。这样,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授课时,就不再是过去只为应付考试的传统教学。以学生为教学主导,教师可以充分了解并尊重每位学生的特点,包括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等,这些都可以作为教师在教授道德与法治课程时的重要参考。从而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自己在课堂中的主体性,不断激发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兴趣,从根本上提高班级内所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教师在教授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中《同伴与交往》这一章节时,按照以往的教学方法,教师就会简单地讲解书中的相关知识,然后进行简单的解释。这样学生对这一课是无法做到完全正确的科学理解的。教师要想学生真正地理解如何与同伴交往,做更好的自己,就要通过情感教育,让学生从“谁是我的好朋友”“他为什么是我的好朋友”“我要怎么对待我的好朋友”等不同的角度理解同伴与交往的相关问题。让学生对教材中的知识有更加客观的认识,这样学生才能对自己作出最完整的评价,最终明白如何才能更好地与同伴进行交往。


        (二)将传统文化扩充到教学内容中
        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底蕴丰厚,其中有关于礼仪的传统文化、关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传统文化、关于民族忧患意识传统文化,还有关于团结和谐的人际交往理念和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内涵等的传统文化。这些影响在小学德育中十分重要。将这些内容扩充到小学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中,能够很好地丰富教材的内容,让学生收获更多的德育知识,从而提高课堂的高效性。此外,将优秀的传统文化扩充到小学德育教学中,也可以加深学习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
        例如,在教授小学生关于品德的相关知识时,与之相关的传统文化《三字经》《弟子规》等,虽然属于优秀的传统文化,但因为这些内容都是文言文,直接转到课堂上学生并不能快速接受,不利于小学认知水平的学生接受和理解。这样不仅不能发挥道德教育的相应作用,而且还会让学生失去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因此,建议小学德育教师关注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将这些晦涩难懂的传统文化转化为生动有趣且更加直观的内容。例如,通过图片的表现形式,或者通过动画等,让学生更好地接受优秀传统文化,从而有效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教学中的作用。
        (三)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效率
        小组合作作为各科老师都大力推广的一种教学方式,既能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又能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所以,教师在教学道德与法治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分组。通过分组学习的方式学习教材中的具体内容,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强同班学生之间的合作。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中《信息万花筒》这一章节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平时在家都看什么样的电视节目,电视中播放的哪些广告会引起小学生的注意。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发现总结生活中的现象,并在组内进行分享。因为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生活经历和不同的认知体验,不同的学生会在不同的视角下发现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在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下,学生需要不断地与组内同学交流信息,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从而完成对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建设。
        (四)注重教学内容生活化
        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时,之所以觉得这门课程非常枯燥,主要原因是学生觉得教材内的知识过于理论化,不能做到感同身受,对课本上的知识点不能产生共鸣,也就无法对课程有带入感。这样学生就会认为这门课程学起来既枯燥就没有什么用处,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多联系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积极思考。
        三、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教授学生道德与法治的相关知识时,一定不要一味地讲解教材中枯燥的知识点。通过构建高效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学生在小学阶段能够更好地培养自己科学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清现实中的善与恶,能够做到不做坏事,不断地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真正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杨红霞.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优化策略探究[J].新课程研究,2019(35):46—47.
[2]秦瑞芬.小学道德与法治地域性文化资源的开发研究[J].新课程导学,2020(38):45.
[3]秦威.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情境教学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20(29):4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