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德育教育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0/12/1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第25期   作者:潘瑜萍
[导读] 在素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了教育的主题。小学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时,要加强德育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
       潘瑜萍
        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扶外小学   514700
        摘要:在素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了教育的主题。小学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时,要加强德育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通过教育渗透和有效引导来规范他们的道德行为。在进行德育教育时,班主任还要加强与家长的合作交流,使家长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和道德素质,让他们能够在道德意识的约束下进行学习和生活,推动小学班级管理中德育教育的高效进行。
        关键词:德育教育;小学教学;有效开展
        引言:小学开展德育教育是现代化低年级教学的主要趋势之一,利用小学多学科叠加交织的知识体系以及多种多样的教学内容,作为德育教育渗透的重要载体,能够最大限度激发小学课程知识的活跃度,提升德育教育渗透的高效性。教师在现阶段小学教学课堂中,应注重落实好德育渗透工作,加强小学德育课堂和方式的创新,逐步完善小学教学课堂体系。因此,本文基于现代小学课堂的特点,探究德育教育与多元学科的高效深度融合,助力现代小学教育的全面性发展。
        一、小学教学期间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社会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使得我国的教育方式也在发生着重要的改变,当前我国教育的重点已经不再是成绩的高低之分,而是个人主观能力的培育,更注重于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应有先进的学习方法,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合理有序地开展德育教育。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彰显,对于学习的热情会更加高涨,自然会对学习产生动力。德育教育还关系着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养成,通过品德和素质的提升,可以使性格变得更坚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一)德育教育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开展
        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教学的内容,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接收到德育教育。在课堂之外,也可以通过教师的身体力行,对学生产生重要的积极作用,使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德育培养,可以促使学生爱国主义核心素养的养成,还能使学生养成团结互助的优良品质,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
        (二)德育教育的开展的目的
        德育教育开展的主旨是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爱与被爱,父母与师长对待自己的关爱,对于国家深沉的热爱,与人相处正直无私、对待弱小的怜悯之心,是一个人高尚品德与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这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而是经过长时间的磨练而形成的。因此,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就要对学生展开系统的德育教育,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更好的提升,自主的学习习惯顺其自然地养成,更好地为以后的工作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解读小学课堂德育教育的策略性
        (一)拓展多元教学手段,丰富德育载体
        德育教学的渗透不能单纯局限于学科教育课堂中简单的提及和说明,仅仅依靠言传开展相关教育,德育的效应将会大打折扣。因此,教师应该利用多元化的有效途径进行德育知识的渗透,通过授课方法和模式的创新和改革,搭载丰富多样的德育观念,从而强化德育教学的高效性和实效性。


        比如,教师在日常德育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方式的融合进行综合性教学,例如在班会课上组织时事讨论会,事先在课前搜集一周以来我国社会、科技等方面所发生的重大事件,要求学生针对事件进行深度探究,抒发对事件的感想和体悟,并进行相互交流沟通。此外,还可以在课后环节中设置相关的德育游戏,例如举行“母爱接力赛”,让学生在腹中塞入衣物模拟母亲怀孕的状态进行跑步接力,让学生在游戏中感悟母爱的伟大,并树立“感恩”的思想。所以,小学教学的德育化教学需要依靠多种途径和多元方式才能够有效实现,而丰富小学课堂德育方式能够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动员学生勇于参与到小学课堂的德育教学活动中,增强课堂的参与度和代入感,从而达到理性的德育教学预期。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
        在日常的教学期间,教师要充分发挥表率的作用,利用自身的身体力行及个人的文化素养,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德育能力培养。教师要合理地利用小学生喜欢模仿这一特点,通过自身的良好品德对学生进行耳濡目染的德育教育。教师要树立一个长远的职业规划,通过自身的努力,不断地完善自我,把理想付诸实际行动,通过不断的学习提升自己。
        例如: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有条理的表达,循循善诱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教师的亲切感。对于学生不懂不会的知识,进行耐心的讲解,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对学生关怀之情。在开展德育教育时,教师要对于学生的积极行为给予鼓励,教师的表达方式和教育的方法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学习的兴趣更加浓烈。
        (三)环境熏陶
        环境能够影响人的行为举止和对一件事情的看法。因此,小学教师在实施德育教学时,应该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如学生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下,使道德品质获得更好的提升。
        笔者在进行教学时,就会注重良好的道德环境的创设。如,雷锋是一名乐于助人的好同志,他的许多事迹都值得学生学习。因此,笔者在具体的教学中,开展了一个“学雷锋,发展雷锋精神”的实践活动。笔者会引导学生仔细地探究雷锋的事迹,让学生能够围绕雷锋的事迹实施一些实践活动。根据笔者的引导,有的学生自主地进行了关于雷锋事迹的手抄报的制作,有的学生将雷锋的事迹落实到了自己身上,还有的学生进行了雷锋事迹的宣传……学生所做的事情多种多样,使得整个班级环境氛围十分的好,而学生也在无形之中受到了感染,提升了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质。
        结论:总之,在小学班级管理过程中,班主任要做好各项工作,需要加强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培养他们的责任感,使他们能积极参与班级活动,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自身道德素质的发展。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关爱学生,深入了解他们,开展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通过家校合力对学生进行正确及时的引导和教育,推动核心素养下的小学德育教育有效进行。
        参考文献:
        [1]王立军.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德育管理探析[J].内蒙古教育,2018.
        [2]周绍强.以爱育德,以德育心———浅谈小学德育教育分析[J].好家长,2019.
        [3]李慧宁.有效利用家庭教育资源助力提高班级管理质量[J].教育革新,20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