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如何应对初中生心理危机

发表时间:2020/12/1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第25期   作者:廖俊浩
[导读] 初中阶段是学生心理趋于成熟的重要阶段,也对学生未来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初中生的自我意识开始增强,外界的事物也会影响学生的心理走向

        廖俊浩
        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龙溪中学        516121
        摘要:初中阶段是学生心理趋于成熟的重要阶段,也对学生未来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初中生的自我意识开始增强,外界的事物也会影响学生的心理走向,如果教师不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纠正,那么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初中阶段德育教学失效的现象。因此,班主任应当正视学生的心理教育问题,在及时发现学生心理问题中采用科学的手段化解危机,从而促使学生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心理危机;应对策略
        近年来,由于学生心理问题而造成的校园危机事件频发。中学生处在青春期身心发展失衡的状态,感受着诸多心理冲突和负性情绪压力,如果应对不当,就可能在情绪情感、人格发展、人际关系及日常行为等方面出现问题,甚至出现较为严重的心理及行为偏差(如自伤、自杀),乃至精神疾病。
        一、当前初中心理危机干预现状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疾风暴雨期,当他们突然面临某一重大突发事件或不可逆的境遇时,先前处理问题的方式及其惯常的知识系统不足以应对眼前的处境时,就会产生暂时性的心理失衡。这种心理失衡状态对于初中生的成长、发展来说,既是威胁,也是机遇。如果个体长期处于心理失衡状态,且得不到调整,那么就会严重影响其心理健康,造成持久的心理创伤,导致其无法适应社会。而安然渡过心理危机的初中生则不仅能重新获得稳定的心态,而且能从危机经历中学会处理危机的方法和策略,比没有经历心理危机的初中生心理更健康,各方面发展得更好。
        要帮助初中生摆脱心理问题的困扰,顺利度过青春期,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非常重要。然而,当前我国初中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现状却不尽人意。
        首先,家长的心理危机干预意识淡薄,不知道孩子是否处在心理危机中,也不知道该如何去帮助孩子,甚至有些父母不恰当的教养方式正是导致孩子出现心理危机的原因。
        其次,不少学校对初中生的心理危机干预不够重视,或者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不到位。有些学校只注重抓教学,忽略了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有些学校往往是在学生心理危机发生以后才忙于处理,而很少关注危机发生前的预防性干预;有的学校即使是事后干预,也只是以学校领导、班主任、家长等为主体,侧重于行政处理或道德说教,而很少关注对危机当事人或危机目击者的心理干预或疏导。
        再次,我国的心理危机干预还处于发展阶段,大众的心理卫生意识虽然有所提升,也迅速兴起了一些心理咨询与辅导机构,但是整个社会对初中生心理危机干预资源的整合度还不够。
二、初中班主任应对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策略
        1、营造和谐班级氛围
        初中学生面临着中考的压力,在学习方面负担偏重,为了提升他们的学习质量与效率,班主任要致力于打造更好的学习与交往环境,让学生在和谐的班级氛围中能够实现心理健康发展,形成良性群体效应。因此,班主任需要采取有效的管理思路与手段,提升班级凝聚力与向心力,合理运用群体的约束力去达到个体与集体的统一,从而构建班级全体学生均认可的心理环境,促进学生主动性、创造性得以激发。

班主任在开展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时,一定要结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去设定内容,通过美德教育的实施去引导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如何正确与异性同学交往,避免在沟通中出现矛盾与误会。同时,要引导学生如何去克服心理障碍与不良行为习惯,帮助其分析学习、生活中出现困扰的原因,在班会课上将典型提出来进行匿名讨论,形成和谐的班级氛围,助力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提升。
        2、及时掌握学生的情绪状态
        初中生往往都不掌握专业的心理知识,不成熟的心智很可能会让他们无法面对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难题,负面情绪很容易出现。因此初中班主任在进行日常班级管理工作时,需要时刻关注班级学生的情绪,及时掌握学生的情绪状态。当发现有的学生情绪低落或者是呈现出萎靡状态时,就需要私下与学生单独对话,与他们进行朋友式的交流,了解他们出现此类情绪的原因,给出可靠的建议,从而缓解学生的负面情绪,进一步还可以将学生的学习、生活热情激发出来。学生的情绪与其心理健康息息相关,班主任需要关注学生的成长变化,了解学生的思想意识,关心学生的情绪状态,加强和学生的交流沟通,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以便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3、合理把握心理健康教育原则
        初中班主任想要有效地融合心理健康教育与班级管理工作,首先需要做到有效约束学生心理发展方向,在进行日常工作时班主任可以尝试通过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将正确的生活信念、价值观等传递给学生,让他们了解什么才是学生应该走的正确道路;引导他们对自己的语言、行为进行分析,进行自我评估,只有帮助他们认识自己才能够让他们不再迷惘,从根本上约束学生的言行。其次,初中班主任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需要做到动之以情。面对问题学生,初中班主任必须有充足的爱心和宽容,给这部分学生充足的关注,让他们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爱,从而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4、实现家校时时联系,构建全面指导氛围
        在对学生进行德育管理时,教师就已经认识到,要想学生真正形成高尚的品格,单纯依靠教师的力量是无法做到的,还需要家长贡献力量,家校合作为学生打造全方位的教育环境。所以,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建立和家长之间的实时联系,从而让学生在家长和教师的双面指导下,更好地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
        以“攀比”这一心理现象来说,在学校教师很难发现学生之间存在攀比的现象,而在家庭生活中,家长能够时常听到学生说“别的同学有买这个,我也想要”,或者“我的这个东西,别人也有,我要换一个更好的”等,这些都是学生攀比心理的外在表现。教师应当让家长注意学生的言行,及时发现学生是否存在攀比的心理,当家长发现学生存在这一现象时,教师应当让家长及时地告知自己,并与家长一起探讨纠正学生攀比心理的举措,以便学生在教师和家长的帮助下,能够认识到攀比心理的错误之处,从而逐步纠正这一问题。
        三、结语
        对于处于青少年阶段的初中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针对当前初中班主任的日常工作,初中班主任可以选择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及时掌握学生的情绪状态、合理把握心理健康教育原则、积实现家校时时联系等措施,有效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陈伟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谈[J].师道·教研,2016,(7):31.
[2]郭新美.初中生心理危机干预的"三位一体"机制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30):58-6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