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初中语文教育与生命意识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0/12/1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9月25期   作者:马新宝
[导读] “教书”与“育人”是教育的本质所在。
        马新宝
        (  高密四中文慧学校  山东高密  261514 )
        摘要:“教书”与“育人”是教育的本质所在。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广大教师逐渐认识到人本教育观的教育价值,开始关注人的生命本身,以生命关怀作为教育的出发点与目标意义,通过生命关怀凸显出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特征,引领学生在生命关怀中认识生命、热爱生活、珍视生命,并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高尚的道德情操,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基于此,本文从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生命关怀渗透原则入手,重点阐述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生命关怀渗透方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生命意识;培养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2020年生命教育注定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高频词汇,我相信更是教育界关注的问题,而且呼声也会越来越高。当然,越来越多从事教育的人早在几年前就意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北京师范大学肖川教授说:“生命教育作为教育的价值追求,作为真正人道的教育,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确立生命尊严的意识,高扬生命的价值,使他们能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而语文教育作为学生在受教育中的基础教育科目,一直以来在学生的生命成长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2 根据教材内容,创设课前导入环节
        初中语文教师若想要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开展生活化教学,首先就要充分了解和掌握学生的综合情况以及学习能力,再结合教学内容,创设出具有生活元素的课堂导入环节,消除教材与学生之间所存在的隔阂以及距离,促使学生产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热情和欲望,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发现语文、思考语文、总结语文的能力和意识,从而真正达到开展生活化教学的目的。另外,在创设课堂导入环节时,初中语文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入手,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为出发点,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语文的意识。例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就可以根据文章中的内容设计导入环节:“同学们有谁见过济南的冬天是什么样子的吗?再请大家回忆一下,记忆中的冬天是什么样子的?”利用这种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思考问题开展教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间接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接着,语文教师再细细描述北方冬天的情境:“大多数同学的脑海中应该都是时刻咆哮的北风,银装素裹的大树,一望无垠的大雪……但其实,在北方有一个极具特别的地方,既能够让人流连忘返,也能够让人过目不忘,那就是——济南。它没有冰冷刺骨的风,也没有酷暑燥热的天气,只是将所有的景物组合到一起成为了让人不舍得离开的仙境。所以,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老舍心中的济南,去感受一下济南冬天的美妙之处。”初中语文教师通过这样的导入环节,能够直接引导学生站在学习的主体位置上,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3 创设生命情境,组织对话交流,学会热爱生命
        首先,教师可利用生命情境创设的方式,拨动学生的情感心弦。情境创设具有熏陶与渲染的作用,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均来源于生活,是作者对生活加工与提炼后所形成的艺术,其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命,更是在作品中集中体现出现实生活的信念,可以让学生在入情入境中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更好地感受到作者传达的对生活的热爱。如在《散步》的教学中,教师应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联系自己最爱的亲人,如父母、兄弟姐妹等,想到亲人对自己的关爱,回忆自己是否与亲人有过散步的经历,让学生在贴近生活的情境中感受爱。

其次,教师应在学生感受到爱之后,组织对话交流活动,让学生在分享与传递爱中获得思想与情感的升华。如,在散步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什么?你是否真正关心过身边的亲人?你认为亲人对你的爱是责任还是义务?从中你获得了哪些启发?通过对话交流的方式,给学生提供了自主交流与意见表达的机会,让学生在分享爱与传递中认识到,我们在接受他人关爱的同时,也要学会关爱身边的亲人、朋友,认识到爱与责任是相辅相成的,爱与责任虽然存在一定的联系,但责任、义务与爱并非对等关系,爱不仅是得到,更重要的是在付出中体会到快乐,以此让初中生学会热爱生命,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念。
4 采用设置疑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初中阶段的学生仍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学生对于文章的把控仍处于初级阶段,并且受到过去教师教学方法的影响,对于自主学习的效能认识不清。因此,教师要做好引导者的工作,引入设置疑问的方式,引导学生逐步向文章深层次内容靠拢,从而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为例,在预习阶段,在班级群内发布预习任务,要求学生查阅鲁迅的有关资料。通读全文,将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勾画出来,在课上与其他学生交流。教师设置预习内容的目的是,通过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明确其所处的背景,有助于深入到作者写作的环境中,与主人公进行正面的对话。并通过通读全文勾画感兴趣部分的办法,有助于学生产生不同的理解内容和方向,为课堂教学做好铺垫。在课堂上,教师应当设置开放性问题,例如,“通过此文章的学习,你认为文中的先生是一位怎样的人?”,让学生以问题为导向,培养其主观意识,从而深入到文章中,结合作者生活的经历,基于现实发展的内容,丰富人物形象,达到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目的。
5 生命化写作
        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发展,提出明确的要求,要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分层推进,逐步提高,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学生的成长环境、个性等存在差异,这都影响学生的写作能力。有的学生对写作感兴趣,他们的写作能力强,有的学生缺少语言的积累,教师要因生施教,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对学生进行个别化的指导。有的学生有才气,对古典文化有研究,作品富含浓厚的文化底蕴,透出古典的气息;有的学生性格外向,喜欢记录生活趣事,作文中透出浓浓的生活气息。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特征,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调动他们的写作热情。对于喜欢阅读的学生,教者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为他们推荐一些读物,增加他们的知识储备。教师可以推荐他们阅读《三国演义》《西游记》《青铜葵花》《繁星·春水》《雾都孤儿》等作品。对热爱生活的学生,教师要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春游、运动会等,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
        教师写下水作文,师生有共同的话题,能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成为知心的朋友,让师生的关系变得更融洽、更亲密,更有利于教学活动顺利开展。教师不能将写作技巧生硬地灌输给学生,要通过不经意的引导、点拨,使学生掌握写作技能。
6 结束语
        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优化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的阅读与写作过程中渗透生命教育,让学生感受、体验、领悟到生命关怀,从而树立生命意识,学会热爱生命,勇于创造生命,以此塑造出有灵魂的学生,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殷小洁.初中语文课堂应唤起学生生命意识[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9,34(03):36-39.
[2] 樊超. 冀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生命教育及其实践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8.
[3] 王雪平.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生命意识教育内容分析[D].海南师范大学,2015.
[4] 安建刚.试析初中语文教学中生命意识的培养[J].赤子(中旬),2014(02):111.
[5] 郭玉菊.生命意识视角下的初中语文教材中贾平凹散文文本细读[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3,27(03):74-7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