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华萍
四川省广安市希贤学校 四川 广安 638000
摘要:语文教育绝非是单纯的语文、文学教育,必须要体现出民族文化的教育,为推动传统论的传承与发扬奠定基础。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将更多的教学内容建立于我国传统文化之上,使语文教学成为学生学习、传承传统文化的阵营,并成为培养、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浅谈 小学 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教育 渗透
引言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当中,流传下优秀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德。语文教学当中的许多知识内容,都是传统文化的一种集中体现。教师应深入到语文教学内容中,充分发掘传统文化,将小学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相互融合。语文教学既要让学生学习与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并主动自觉地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
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价值
(一)有利于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近年来,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外来文化的“入侵”,给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很多人,包括中小学生在生活中,崇尚西方文化,摒弃传统文化的现象普遍存在。以传统节日为例,当前在中国,学生对圣诞节的热爱程度远远超过了中秋节、春节等,这样的文化现象,严重影响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要想实现良好的传统文化传承效果,笔者认为,教育是最佳的文化传播途径。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立足语文教育的汉字、阅读以及古诗文等,有目的地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增强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促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二)有利于完善学生人格,培育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
但凡能够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文本都是经历过“淘汰赛”的,都是教育学者精挑细选的,而这些文本都是作者智慧的结晶、情感的传递、人生态度的宣誓。例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少年中国说》,这些都能够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培育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当我们教师带着学生将这些文本中的民族精神、文化内核解读出来之时,自然也是学生积极乐观心理品质养成之时。
(三)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
有国才有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热爱自己的祖国,是每一名小学生应当有的思想认知。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是教师的职责和使命所在。基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积极强化传统文化教育,给学生讲解鼓舞人心的英雄故事,让学生感知我国独特的文化魅力,增强学生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情感,让学生具有家国情怀意识,对增强民族文化凝聚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是增强学生民族文化自信的有效手段。
二、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的现状
当前,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现状不容乐观。一方面,在应试教育教育理念的影响之下,小学语文教师的教育缺乏人文性的现象普遍存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肢解式”的语文教育模式,常常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归纳中心思想、段落大意上面,解题、找重点等成为教师教学的重心。在这样的教育理念影响之下,教师很少强化传统文化教育,忽视德育教育,导致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缺失。这种忽视“人文性”的传统文化教育,往往让语文的教育残缺不全,不利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另一方面,受到思维惰性的影响,很多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不浓。例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常常认为国学、古诗文等难度较高,理解起来不容易,从而产生了对传统文化学习的畏难情绪。一些小学生认为背诵古诗文难度较大,对古诗文的内涵理解也不深。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惰性心理,是影响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直接因素、主要因素。
三、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的有效性对策
(一)以阅读传承文化,在经典诵读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挖掘教材文本中蕴藏的文化内涵,带着学生在读课文的同时领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首先,读经典古诗文,从《登鹳雀楼》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中读古人高瞻远瞩、蓬勃向上的情怀,悟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从《塞下曲》读飞将军李广以石为虎而射之的故事,感悟唐朝戍边名将的勇武精神;从《墨梅》的“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读梅的品性和特点,悟诗人高洁的品格……诸如此类经典诗文,皆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好素材,只要我们教师善于挖掘,定能让文化伴随学生成长。其次,读古今中外经典故事,譬如从詹天佑修铁路、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等故事中读爱国情怀,以他人之精神唤醒学生的情感,培育学生爱国的这一传统精神;从《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纪昌学射》《田忌赛马》等蕴含深刻哲理的寓言故事中读人类对幸福生活不懈追求和牺牲的精神,以此培育学生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精神品质。依托这些有趣、有情、有理的故事开启学生智慧,教会学生关爱、诚信、谦逊、勤奋。
(二)借助古诗教学,加大开展精髓传统文化渗透
爱国主义是维系着民族情感的重要纽带。因此,很多作者均会潜移默化地将爱国主义情怀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之中,或将自己“忧国忧民”、“爱国精神”寄托于诗文之中。如“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陆游)就是爱国诗人陆游利用短短数语将自己的爱国之情赋呈现于作品之中。因此,在《示儿》教学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视频课件等将我国历代版图变化等加以呈现,使学生能够通过版图的变化切身感受到祖国的大好河山均是建立在历代爱国志士的满腔血热、爱国主义精神之上的。教师还可以通过陆游的爱国之心、爱国情感来进行传统文化、爱国精神的渗透。再如传统文化中的亲情、兄弟情等,也均在大量的诗词中有所体现。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古诗教学、阅读活动来进行传统文化渗透与情感教育,使学生能够在优秀古诗文学习过程中逐步树立正确的、传统的伦理价值观。如教师可以借助《泊船瓜洲》(王安石)的“明月何时照我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的“每逢佳节倍思亲”来让学生感受思乡之情、兄弟之情等,这对实现情感文化渗透具有重要意义。
(三)结合实际生活渗透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不仅存在于教材课本当中,还存在于现实的生活中。要更好地体验到文化内涵,就需要自己走出课堂,走进生活。传统的节日就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财富,其中更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精神。教师可以依照某一个传统的节日,结合生活实际带领着学生体验传统文化中丰富的知识。并且教师可以利用现代的教育资源,为学生订购一些有价值的书籍,让学生掌握的传统文化知识更为广阔,从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平时的生活中,家长也要带动学生去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知识,例如:教导孩子学习绘画、书法、传统乐器等,让学生可以间接学习到传统文化知识,值得注意的是在制定学习方案时,要以他们的兴趣爱好来制定方案,正确引导他们去进行学习。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传统节日,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譬如“春节”,鼓励学生课后搜集春节相关素材,比如古人如何过春节的,现在,春节人们有哪些习俗,贴对联、放爆竹、吃饺子和守岁这些习俗有何典故,并且小组合作完成“过春节”手抄报,宣传传统节日。
结束语
总之,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当中,通过有效地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能够深入地认知与了解传统文化。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能够在今后更好地传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孟艳.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J].品位经典,2020(09):51-52.
[2]李正霞.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J].科技资讯,2020,18(20):130-132.
[3]王福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路径探索[J].科技资讯,2020,18(11):136+138.
[4]张爱红.关于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探讨[J].华夏教师,2020(09):52.
[5]周冬梅.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9,35(11):7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