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

发表时间:2020/12/1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9月25期   作者:雷登辉
[导读] 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中的重要构成部分以及小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雷登辉
        垫江县周嘉小学校   408300
        摘要: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中的重要构成部分以及小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教师一定要重视课堂活动的高效开展,尤其是在新课标改革进行和素质教育理念提出之后。除了通过课堂活动实现基本的教学目标,还要通过活动的开展了,让学生们从小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在此基础上提高阅读能力、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及对策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观念传统落后
        现阶段大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都是传统落后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人员处于被动接受知识和学习技能的地位。即使有部分教师有与时代同步的教学观念,但教学形式仍然没有转变过来,学生们在课堂上很难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这种教学理念下,我认识选择课堂教学内容和制订教学方案,还是开展课堂活动,都是根据自身意愿和条件,并没有将学生的意愿、学习需求和兴趣爱好考虑其中,所以学生们就成了被安排的对象,他们的阅读能力很难得到培养和提高、积极性也很难调动起来。“填鸭式”教学和“灌输式”教学就是传统落后观念下的产物。
        (二)教师在提问环节的提问方式不科学
        由于每一个学生接受的家庭教育和生长环境不一样,所以他们在接受能力、学习能力、领悟能力等方面都存在差异,这种个体差异性就业采用的教学方式无法满足每一个学生,进而无法得到提升。课堂提问环节的设置有利于促进学生们思考,教师问题设置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学生们的学习效果和课堂教学效率,除此之外,问题还有利于激发他们探索知识的欲望,进而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目前教师的问题设置侧重于针对一个知识点,虽然从短期看,学生们能充分掌握这一个知识点并且记在脑中,但同时也限制了他们的思考能力,久而久之,他们就不会主动地去唤起脑海中之前的知识点,加快对就知识点的遗忘速度,这既限制了思考问题能力的提高,又不利于长远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升。
        (三)教学内容枯燥乏味、与生活脱节
        知识是来源于生活的,也将最终应用于生活中去,每一篇文章反映的都是作者对生活的态度或者情感体验和感悟。这就意味着教师必须要将课文内容归于生活中讲解,而目前大部分教师在开展阅读活动的时候,都只是简单地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和梳理,如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的生平事迹、文章结构分段、思想情感以及请示等等,课文内容讲解之后,紧接着就是练习课后习题,这种与生活脱节的教学方法直接导致学生们的理解不到位、联系实际分析内容的能力无法提高。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一方面有利于提升他们的语文综合能力,另一方面,则有利于促进全面发展。目前,我国小学课堂教学时长一般是45分钟的,而学生们的注意力很难集中,并且很难长时间维持下去,正因为如此,他们在课堂上,容易分散注意力。而且部分教师的教学内容选择局限于教材,所以导致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学生们难以对语文学习和课文阅读提起兴趣,进而导致课堂氛围死气沉沉。最终,导致他们的思维不活跃、视野不开阔。


        二、有效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的措施
(一)教师遵循先进的教学理念开展课堂活动
        随着新课标改革和素质教育深入推广,对教育事业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课堂活动的开展必须要想办法提高效率,以便于实现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让学生们收获最多的知识和掌握相关技能。为了帮助学生们提高语文阅读能力,学校和教师层面要严格遵循新课标改革的标准,以及素质教育的要求,将素质教育理念作为基础,遵循与时俱进的原则,革除传统教育中落后和成就的观念以及模式。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通过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采取正确的教学方式,让他们提高对语文的兴趣以及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同时提供广阔的思维发散平台,这有利于让他们在充分发挥想象力的基础上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同时激发创新能力,最终实现语文综合素养提升的目的。
(二)将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
        只有真正实现了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的目的,才能够让学生们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语文知识,同时对课文内容有深刻地理解和掌握,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可以通过局生活实力实现,或者组织他们融入生活实际中开展阅读教学活动,这都能发挥生活的积极作用。比如在学习统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听听,秋的声音》这一篇课文时,课堂活动开展的目标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们知道秋天的特征,以便于增加生活常识,所以教师应该尽量将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这有利于促进对文章的理解,并且帮助他们将所掌握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全面了解秋这一季节。比如开展小组讨论环节,每一个小组总结出秋天来临的一些特色和景物特征,然后在课堂上分享,一方面,有利于换取生活经验,另一方面,回答的过程有利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效率。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小学生对阅读的浓厚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帮助学生们充分集中注意力,以及长时间维持较好阅读状态的重要因素。现阶段,教师还不够重视阅读兴趣的培养,学生们在失去阅读兴趣的基础上很难进入状态。在这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要求每一个教师都要掌握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利用的方法。如果能将多媒体信息工具,有效融入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就像注入了新鲜血液,会使课堂显得更有生机。多媒体的功能很多,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工具下载与课文内容息息相关的素材,进而实现丰富教学内容和开拓知识视野的目的。多媒体工具同时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和动画集为一体,有利于同时调动学生们的多种感官,进而通过多种感官,对内容产生理解。总之,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的有效融入有利于激发浓厚的兴趣,让学生们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实现了创新教学模式的愿望,学生们在这样的课堂中,充分感受到了阅读学习带来的乐趣,有利于日常生活中也主动阅读,进而提高阅读能力。比如在学习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蝙蝠与雷达》这一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蝙蝠和雷达的图片展示出来,然后让学生们发挥观察能力来找一找各自分别的特征和优势,再总结两者的共同之处,这一教学方法有利于让学生们真正理解两者的联系,明白雷达发明的灵感来自蝙蝠的原因。又比如在学习《精卫填海》这一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在课堂活动开始之前播放相关片段,这有利于同时调动他们的视觉和听觉,大大激发接下来阅读课文的兴趣和欲望。多媒体的有效利用还有利于营造生动活泼和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真正实现在快乐中阅读,在阅读中感受乐趣的目的。
        结束语
        综上述,在教育教学中,语文是最基础的科目,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流传和弘扬的重要载体,也是其他科目学习的前提条件,有利于帮助孩子们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提升文学素养,还有利于帮助他们提高理解能力,为之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学包含识字、写字教学、口语交际教学、写作教学和阅读教学等等,以便与帮助他们提高语言使用的能力、与他人交流的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以及写作能力等等。基于语文科目的特殊性,教师应该将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进而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分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J].魏学进.??考试周刊.?2020(17)
[2]基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J].雷爱红.胡永辉.??新课程(中).?2020(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