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策略概述

发表时间:2020/12/1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9月25期   作者:向义杰
[导读] 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人文历史,古今中下,多少文人志士为作诗歌而狂撒情怀
        向义杰
        湖北省来凤县第一中学
        摘要: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人文历史,古今中下,多少文人志士为作诗歌而狂撒情怀。高中语文作为我国教育主要必修科目之一,实属重中之重。诗歌,作为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也是语文教学的主体之一。在对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诗歌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与语文知识,它培养的是学生的情怀、信仰和坚持。根据新课标,高中语文古诗文背诵篇目已达72篇!因此教师要更加注重诗歌教学的方法策略,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诗歌,更要体会到诗歌的意境。
关键字:新课标背景;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策略
前言:《毛诗?大序》记载:“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歌的表现手法有风、雅、颂、赋、比、兴。古代科技不发达,没有网络、手机等通信设备,人们想要传递信息,于是将诗编成歌,而诗歌就从人们的口中传递。在对高中生进行诗歌教学时,诗歌的历史也很有必要讲述给他们。从而学习先人在没有电子产品的那个时代是如何畅谈理想、抒发情怀的。还有最重要的是联系生活,学习先人对生活的态度和对世界的看法。
一、当前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现状分析
1.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诗歌教学枯燥乏味
        高中生学业繁重,顾不上欣赏田园诗的美好生活,更无暇体会风光诗的良辰美景。传统模式下的诗歌教学单纯为了提高高考做题分数而教学,只注重词语的注释、诗句的翻译,而忽略了诗歌教学中对语言、节奏、感情、形象等特点的讲授。以致于使学生无法理解诗歌的艺术真谛,从而对诗歌产生厌恶。尽管大多数学生对必备诗歌词句背的滚瓜烂熟,但是那不是发自内心的体验,只是实现了对文字的记忆,而无实际意义。
2.教师教学太过“完全”,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为了教学进度,有些教师会将诗歌教学部分简化,没有提前让学生预习就先把诗歌逐句翻译、逐词翻译,通过作者的身世和所处时代背景来分析其写作情感。这样提前告知学习内容,如同在做题时照着答案去抄,所换来的结果就是学生什么都没学会,还白白浪费时间精力。新课标要倡导的教学观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因此这种照搬式样的教学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二、在当今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策略概述
1.教师课堂教学注重诗歌意境,尽量避免枯燥背诵
        每一首诗歌都是有志之士倾心之作,其背后都有其不为人知的过往或有着自己难以抒发的情怀。讲究意境,意境是诗歌的生命,一首诗歌的评价高低取决于它的意境。诗歌古文虽然简短,但是文字复杂,其意难懂。其有众多的文言生字生词,还有古今异义,以至于学生在诵读过程中难免拗口。此时教师就要先就诗歌意境出发,讲述诗歌故事,从故事中带出古今异义词,从情节中串联整个诗歌结构。
        例如在学习宋代诗词人辛弃疾的《鹧鸪天?代人赋》时,“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青旗”很容易让学生理解成战争的旗帜或者联想到战争慌乱年代的场景,所以教师要注意先将诗歌的意境带入,是有一户卖酒的人家店门口飘扬着青布酒旗,打破了全诗都在写景的单调。将学生引入作者的意境。
2.积极开展课外诗歌活动,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效果更好的诗歌教学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堂,试问有多少文赋才子是在室内曰者曰云的的呢?课堂内呆板的诗歌教学几乎湮灭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此时最需要的就是教学模式的转换,带给学生全新的体验,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创作兴趣和鉴赏能力。对诗歌的学习仅仅靠教师的口头描述是远远不够的,这更需要的是学生自身的亲身体验,正如“要闻哪得清如许?绝知此事要躬行”中,想知道水的源头有多清澈,就非要自己去深处看看才行。
        例如,在学习陶渊明的《饮酒》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中诗人在此悟出了自然界和人生的真谛。而悠闲地采菊,抬头见山,如果不是亲身所经历,又怎来的如此感悟?所以,哪怕是一次春游,也能让诗歌带给学生最真实的感受。
3.做学生学习上的引导者,尊重学生主体性
        要学习一首新的诗歌,首先应该让学生课前做好足够的预习,以便于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更好地接受新知。做学生学习上的引导者也并不是说要让学生完全自学,而是教师要先给出一个学习的具体目标,比如,认读出整首诗歌中的生僻字,或者整首诗歌中的古今异义词的意思等。初步理解诗句内容后再对学生进行诗歌意境的引导,当然也不是只讲解诗中的情景,而是要带领学生进入诗歌中,在诗歌的意境里主动去体会作者的感受,感知作者的情感。
        例如,在学习高中必修诗歌苏轼的《赤壁赋》中,像“举酒属客”、“苏子愀然”中“属”通“嘱”,这里为“劝请”的意思;“愀”读作“qiǎo”等等这些。都需要学生们自己去掌握了解,不应该教师一一告知。随后教师开始创造诗中的意境,提出假设:“如果你是作者,此时你正在与友人在赤壁之下泛舟游玩,饮酒悼歌······”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体会。是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而后再讲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等。
结束语
        虽然诗歌是作为语文高考必考的知识点,但同时也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寄托着历代文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情怀释放。诗歌教学对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新课标背景下更是强调了诗歌教学的重要性,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将理解体会还给学生。同时要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更离不开诗歌教学,新课标背景下要求教师要从教学策略、教学目标等方面进行不断完善,努力接近达到新课标对诗歌教学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吕红娟.浅析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有效策略[J]教育.2019,(33):15-16.
[2]胡宗妮.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策略之思考[J]教育.2018,(32):37-38.
[3]曹川平.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探究[J].2020,(15):15-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