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20/12/1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9月25期   作者:谭碧玉
[导读]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专业教育人员从科学、自然、社会、人文、艺术等方面编排课文
        谭碧玉
        高州市第一小学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专业教育人员从科学、自然、社会、人文、艺术等方面编排课文,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适合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教师要充分挖掘语文教材内容,明确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策略,逐步拓展和延伸课堂教学内容,通过心理健康理论知识、心理疏导等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关键词:基于 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语文 教学策略
引言
        新出台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在中小学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尤其是在当下,由于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学生接触到的信息更杂,有关学生心理问题的事件也在逐渐显现出低龄化的趋势,所以需要及时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由于语文教学中存在大量阅读写作的素材,非常适合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语文教师可以以文章故事为媒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小学生理解和学习健康的心理品质,帮助学生健全人格发育,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机结合的优势
        语文学科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同时也是具有工具性的基础学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一方面,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思想性,是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了众多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素材,教师在进行教学中,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充分融入到教学材料当中,潜移默化的实现对学生心理素质与人格品质的培养,对学生心理发展进行正确引导。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贯穿到小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无论是文本阅读、课堂讨论,还是作文训练,各个教学环节都可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内容的融合渗透,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性、全程性,从而有效提高教育效果,同时丰富语文学科教学内容,达到共同促进的目的,为学生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二、基于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一)创建良好的教学氛围
        良好的课堂氛围,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效,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下学习。而课堂氛围的营造,同样离不开教师的努力,比如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理解学生,无条件地信任学生等。作为教师,还要时刻注意学生情绪的变化,不断锻炼学生的适应能力,让学生学会什么叫作永不言弃。只有帮助学生克服自身的心理障碍,才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需要做的还可以是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因为小学生非常容易模仿他人,特别是教师或者父母这一类的长辈,所以教师要做好表率,微笑面对每一件事情,为学生传递正能量,同时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只有让学生放下负担,在轻松愉快、充满鼓励和支持的氛围下去学习,才能够真正地减轻学生的压力,让他们感受到学习也可以是快乐的。
        (二)通过教学内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中含有丰富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教师要深入发掘这些素材,并与时代相结合,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教材内容相融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将相和》中向学生展示了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卖火柴的小女孩》则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在这样的教室内学习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这些内容能够丰富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草船借箭》则向学生展示了求异思维的重要性,《詹天佑》这篇文章则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些内容能够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学习思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文章《为人民服务》中蕴含着对待挫折的正确态度,《手术台就是阵地》蕴含着面对危险临危不惧的坚强心理。教师可以借助这些内容树立学生的自信和积极乐观的心态,帮助学生正确面对困难,引导学生走向未来。

教材中还有许多介绍名人名家的内容,教师可以通过这些内容对学生进行成功教育,如《向往奥运》文中,我国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成功申奥等,这些都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小学生正处在情感发展的关键期,情绪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和感染,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通过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修养能力。
        (三)创造条件满足学生表达需求
        当代小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且父母忙于工作,缺乏陪伴。同时,随着社会多元化发展,小学生接收信息渠道广泛,其自我意识觉醒呈现低龄化,对陪伴与沟通的需求进一步提升。这导致矛盾的产生且日趋尖锐,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低龄化倾向越来越明显。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表达的机会,满足其自身表达需求,为学生提供一个情绪释放的渠道,从而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矛盾,帮助学生解决问题,顺利走出心理阴霾,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基于此,小学语文教师通过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能够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表达平台。例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设置了丰富的口语交际板块,教师可以根据口语交际主题为学生搭建一个交流平台,就一些问题表达自己的看法,满足学生表达沟通的心理需求。如在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以“父母之爱”为主题的口语交际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包括你感受到的父母之爱是什么样的?你需要的父母之爱是什么样的?你想要对自己的父母说什么?通过交流与沟通,为学生提供一个像父母表达爱,同时宣泄对父母不满情绪的渠道。教师需要认真倾听学生的表达,并能够及时发现问题端倪,给予学生针对性的心理健康疏导,帮助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四)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去打造学生的性格
        教师要将教材和生活进行紧密的结合,让学生认识到教材来源于生活。比如在五年级上册的《将相和》课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帮助学生梳理人物关系,去解读课文中每位人物的特点,然后再利用多媒体进行人物的展示,让学生如临现场,去听视频中廉颇的台词。在学生观看完廉颇不服气的对话后,邀请学生谈谈对于老将廉颇的看法。这时候有些学生就会发表自己的意见,比如“廉颇确实卫国有功,但是廉颇主的是武,蔺相如主的是文,两者分工不同,其实并不冲突”;而有的学生则会说“廉颇为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没有廉颇的守护,蔺相如根本没有发挥的空间,就好比有廉颇可以没有蔺相如,但是没有廉颇国家就不安全了”。诸如此类的言论学生纷纷发表,在发表的时候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让他们说完。而教师在学生发表意见时,可以适当地进行总结,比如“廉颇只看到了事物的表面,忽略了事物的本质,虽然他对国家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是蔺相如一样有自己的作用,文武兼备才是顾全大局的做法”。在学生表示赞同之后,教师还可以继续对学生进行连环问答,比如“我们在生活中,又有什么只注重事物表面而忽略事物本质的事情呢”,这时候学生就会顿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和定位,每个人都不应看不起其他人,只有社会上的每个人进行配合,才能营造出更好的更和谐的社会。
结束语
        时代发展不同,小学生心理状态呈现出越来越复杂化的特征,加强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基于心理健康教育视角的小学语文教学,是充分利用小学语文学科优势,实现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融合的重要途径。通过小学语文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渗透与相互结合,不仅有利于实现学生心理健康培育,同时对于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邵娟,白冬青.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融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20(07):38+25.
[2]李小芬.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分析[J].才智,2020(17):28.
[3]李佳慧.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J].中国农村教育,2020(14):60-61.
[4]牛巧惠.浅谈小学语文课堂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才智,2020(14):162.
[5]宋晗.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农村教育,2019(36):12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