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发表时间:2020/12/1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9月25期   作者:孙梓菡
[导读] 语文是学生在学习阶段中较为重要的一科,它需要重点掌握
        孙梓菡
        绵阳中学英才学校
        摘要:语文是学生在学习阶段中较为重要的一科,它需要重点掌握,而且运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小学生来讲是必不可少的但又很难学懂的一门课程。十多岁的孩子正处于懵懂却有很强求知欲与探索欲的阶段,语文是带他们能认识更广阔世界的一个窗口,但枯燥乏味的文学无法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越来越多的文字描述会使得他们没有很多耐心静下心来去阅读、理解和掌握,因此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语文教学中必须要面对的。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生兴趣培养;教学对策
一、引言
        伴随着教育不断的进步,社会对诸多领域的教师需求与日俱增,对教师技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许许多多的专业教师应社会需求而出现。但是作为教育开端的小学语文教师更应重视技能的培养与提高。如何做好一名好的小学语文老师?怎样引导学生一直跟着教师思考?教师从一开始的看优秀课堂案例到后来钻研文章资料,品味语文教学实践,不断地思考、讨论和研究,努力解决这个问题。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分开来看就是教和学,教就是教师传授知识,学就是学生学习知识,教学中不断强调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其实在语文教学中的这个学字不仅仅是对于学生而言,同样也是对教师的要求:要求教师不断学习,充实自己,学习和掌握更多的知识。
        (一)教师与学生互动性较差
        课堂是属于学生的,教师只是组织这个学习活动的引导者,但在具体落实上还是有很大的问题。尤其像语文这种文字内容多、理论性强的文学类学科,很容易让课堂变成“一言堂”,语文课上通常是老师在上面叙述一些事先准备好的枯燥乏味的知识,机械的解释一些问题,缺乏和同学之间的互动,很常见的一种课堂风格是教师在讲台上一刻不停的说了四十五分钟,学生在下面目光呆滞,课堂上没有一丝“生机”,老师对于学生来讲是高高在上的传授者,并不自然亲和。学生一直处于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看上去是在认真听课做笔记,但实际上课堂参与度并不高,一堂课下来真正学到脑子里的东西寥寥无几。这一问题的反映就是要求教师还是应该做好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对于这种情况就更加需要教师和学生的良好互动,让他们认为语文很有趣,很简单,增强和学生的互动交流。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地认识、探索,最后收获知识,进而体验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二)教师更加依赖辅助教学物品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老师在课堂上有了更多高科技来辅助教学,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PPT也受到越来越多老师的青睐,但是实际上很多教学课件并不是老师自己做出来的,有很多专业的资深老师共同制作出PPT,使得很多老师越来越依赖这些课件,跟着课件上的内容走,机械的给学生阅读和简单解释课件上的内容,并没有什么重点与非重点,讲课节奏一成不变,学生也没有惊喜感和波澜。这些课件看似帮助了一些老师,实际上是课件捆绑了老师,失去自我。
        (三)教师授课时无法取舍
        教师授课时缺乏中心,无论是学古诗词,还是散文小说,教学总是一个套路,先读后讲再解释。可是有一些内容是需要细细品味,有些内容只需略读即可,教师无法掌握什么内容需要精读,什么内容只需粗略解释,无法进行内容的取舍,抓取核心内容。造成了即使是在讲完全不同的文章,学生依旧知道接下来要讲什么的现象。


三、如何激发学生兴趣
        (一)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语文教师实际上是对老师的综合能力有着较大的要求,只有不断进行自身能力的提高才能更好地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教学环境,才能进行更好的教学。语言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作为语言来源之一的语文课理所应当的肩负起这个责任,现在的教材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老师要学会和学生的交流互动,主要表现在问问题上。有些教师认为只要我提问了学生回答了那我们这节课的交流就完成了,这个思想实际上是大错特错的。例如在一次听课上,有一个老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东西是什么吗?”(她指着黑板上的照片)同学稀稀疏疏的回答:“海豚————”,这个时候老师居然认真的说:“请同学们一起回答好吗?”同学齐声回答“海—豚—!”这个交流看似没有任何问题,实际上是一种明知故问自欺欺人,虽然是上小学的孩子但是也不至于连海豚都不认识,像这种交流就是无效的。我们需要有效的引导的交流。
        我们不仅要引导交流,还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要多多问学生问题,但是那些问题不应该是非常简单的从书上能找到答案的,能找到答案的提问只是在无意义的浪费课堂时间,要善于利用问题去引导学生思考、回答。所以教师问的每一个问题都应当是有深度的、经过教师思考的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避免“灌输式”的教学,避免语文教学死气沉沉,要让课堂活跃起来,将学生从枯燥、单调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中解救出来,增强师生互动,寓教于乐,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学生展示自我提供舞台,发展学生的个性,让他们能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使得学生不至于“死读书,读死书”,提高思维灵活度。
        (二)熟悉授课内容,合理利用资源
        写好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上课前要对这篇课程进行充分的理解与掌握,确认这节课要达到什么目标,整理清晰这节课学生必须学会的知识,并根据教学过程的具体特点(至少进行一次模拟授课,确认课堂教学的具体流程),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方案,才能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实际情况,要以整体为背景,最好自己制作上课用的课件,或者熟悉并对课件或资源做出一定取舍,选择自己最合适的授课方式,掌控整个课堂。
        (三)把握学习重点,鼓励课外阅读
        教师明确教学目的和教学的重点难点,在把握整个课堂。有些诗词古文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或者一些常见的文言用法,这些文章都需要细细讲述;但是有一些外国小说只需掌握剧情所带来的一些知识或思考,教师需要对这些学习内容进行区分,而且要善于引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尽量减少课本对教师自身的影响,教材并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无需受到教材内容的限制,有些学生对于语言的要求很高,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增加知识广度,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帮助他们更好的了解世界。
        四、结语
        当今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因材施教,语文教学不是教师的“独角戏”,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去学习运用理解语言文字。每个学生的语言天赋都各不相同,教师必须让教学尽可能的被更多学生所接受。语文教学就是要遵循这一原则,在这一前提之下才能推进课堂有效正常进展。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一些虚无缥缈的空口理想,而是要让学生拥有正确的语文意识和切实运用语言的能力。通过培养学生正确恰当地使用语文的语感,让学生能自如的运用语言文字,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参考文献:
[1]赵梦游,朱华.快乐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探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9).
[2]许群.诗境高远,文脉流长——小学语文之古诗词中传统文化的教学方法探究[J].华夏教师.2020(14).
[3]陈文燕.探讨小学语文教学激发文本阅读兴趣的有效策略[J].科技资讯.2020(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