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初探

发表时间:2020/12/1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9月25期   作者:钟锋
[导读] 小学时期是学生人生打基础的重要阶段,学生各方面还在发展之中,学生的人生观
        钟锋
        高州市曹江镇周坡小学   
        摘要:小学时期是学生人生打基础的重要阶段,学生各方面还在发展之中,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建立,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时有效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小学生就像一张白纸,其可塑性很强,小学语文教师在学生学习生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这张白纸上书画什么,学生就可能形成什么。因此,教师需要重视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引导其用辩证思维看待世界,从而促进学生茁壮健康成长。
关键词:小学 语文教学 渗透 心理健康教育 方法
引言
        心理健康代表人的内心处于理想状态,对人的成长发展具有不可的替代的作用。小学生受自身年龄特点的影响,思维不够成熟完善,自控能力不足,加之家长的过度溺爱,导致其心理健康存在诸多问题,为此教师需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纠正学生错误的认知,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语文是小学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合理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为教师开展系统化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有效途径,为此教师需结合语文教材及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合理设计教学环节,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效果。
一、挖掘语文教材内容
        语文教材中包含多篇以“爱”为主题的课文,教师要充分挖掘其中“爱”的潜在因素,逐步提升学生的感受,陶冶学生的情操。例如,在学习《董存瑞炸碉堡》时,教师要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以音频资料的方式创设真实形象的课文情境,引导学生全身心地融入其中,以身临其境的方式感知其革命精神和爱国情怀,以挖掘语文教材中积极情感因素的方式,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推动学生逐步修正自身的一些不良兴趣和情感,达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再如,在《鱼游到了纸上》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注重其中聋哑青年专注、勤奋的美好品质,展开针对性的阅读,从故事情节中体会聋哑青年细致的情感和敏锐的观察力,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教师深刻感知聋哑青年身残志坚的意志,促进学生人生价值观的构建,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环节融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环节中可以巧妙地融入心理健康内容。课前导入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一环。教师可以在导入环节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这样一来,就能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形成和谐、融洽的学习环境。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往往会忽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从而造成整体的学习效果不佳。基于此,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思考的机会,同时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一个平等、民主的关系,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比如在学习《怀念母亲》一文时,教师可以在学习完课文之后,延伸课本内容,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谈自己的母亲。学生对自己的母亲都是非常熟悉的,在朝夕相处的过程中,也能够在点滴细节里感受到母亲对自己的关爱。那么,这些关爱和感动就可以在课堂中与教师、同学分享。在这样的分享活动中,学生的情绪就得到了很好的梳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也起到了积极作用。当然,语文课本中也有许多材料是值得深入探讨的。比如在《只有一个地球》的分析解读中,教师可以开设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们就环境保护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从而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思维能力。这些活动,都能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正面的引领作用。
三、营造积极温馨的班级气氛
        爱心是教育的根本,对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教室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语文教师一定要用关爱营造积极温馨的班级学习气氛。小学生正是处于身体和心理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班级内的氛围会对小学生产生直接而又深远的影响。

在积极温馨的班级气氛中,学生能够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心理健康教育也就可以顺利进行。环境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营造积极温馨的班级气氛,可以熏陶学生的情感,能够提升班级凝聚力,有助于使学生找到归属感,这对学生产生愉悦的心情具有重要作用。小学语文教师作为学生的导师,在学生学习道路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应当意识到自己所开展的教学工作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给学生创建活跃的学习范围,并充分肯定学生,挖掘学生的闪光点,使学生看到自身的优点,以此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另外,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以此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并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其中,使学生意识到需要尊重他人、关心他人,不能只顾自己感受。除此之外,小学语文教师还可以通过激励机制的设立,把学生的上进心调动起来,使整个班级充满书香气息,以此感染学生,在潜移默化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四、设计语文实践活动
        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大部分学生具有孤僻、内向的性格,不能融入班集体中,容易造成不良情绪压抑在心中,逐渐恶化成为不良的心理。所以,教师应以对话式课文为中心,组织学生开展角色扮演活动,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合理分配扮演任务,推动学生之间相互帮助,以性格开朗的学生带动内向、孤僻的学生,构建良好的团队。同时,在角色扮演中,个别学生由于自身性格马虎大意,经常出现错字、漏字等情况,降低了角色扮演的准确性,小组其他成员应及时对其加以指正,逐渐形成细心带动粗心、考虑周全调动思维片面等活动情况,推动学生之间相互影响,不断弥补和完善自身性格方面的不足,并让学生融入班集体中,从实践中获得活动的乐趣,充分发挥语文活动的教学效果。除此之外,教师可以游戏性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随机应变能力等,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教学质量。
五、及时反馈,巩固心理健康认识
        学生的反馈是教师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在教育活动中,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有不同的反应,但是这些反应都是有规律可循的。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掌握学生的学习规律,进一步巩固心理健康知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动态发展过程。通常来讲,小学三年级是学生道德教育的最佳时间,而四年级是思维发展的关键阶段。学生的个体差异是有所不同的,即使在同一个班级内,学生的个体学习效果也是不同的。小学与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立德树人,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不仅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更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生活习惯及个性品质。比如在学习《为人民服务》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带领学生重温历史,回顾浴血奋战的红色革命年代,见识那些为党和国家不惜牺牲生命的英雄人物。英雄逝去,精神永存。在学习这些历史的同时,慢慢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时刻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形成心理约束。这样的心理约束行为,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生活,进一步指导学生的行为。
结束语
        小学语文知识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教学过程不只是学习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品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真正实现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因此,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教学任务之中,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使学生产生积极乐观的心态,以此促使学生茁壮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李小芬.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分析[J].才智,2020(17):28.
[2]任亚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分析[J].科技资讯,2020,18(12):219+221.
[3]宋晗.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农村教育,2019(36):125.
[4]艾岷.小学语文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渗透分析[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04):37-38.
[5]左莹.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N].贵州民族报,2018-08-22(A0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