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思考

发表时间:2020/12/1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9月25期   作者:郑瑞金
[导读] 在当今社会,掌握文字表达能力十分重要
        郑瑞金    
        新疆石河子第五中学    832000
        摘要:在当今社会,掌握文字表达能力十分重要。小学作为学习能力养成的黄金时期,是培养文字表达能力的关键阶段。长久以来,尽管小学生把大多的时间和精力倾注到语文写作中,但是成效并不显著。本文主要为小学生在写作上提供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建议,切实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写作素养。另一方面,也为同类研究提供可供借鉴的理论依据。
        关键字:小学语文;写作能力;提升策略
        
        1、小学生在写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写作在发展人类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同样不可或缺。小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都贯穿着写作,虽然学生一直都有写作方面的练习,但是小学生在写作方面却存在着不少问题。
        1.1无话可说,语言单调
        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写作对于绝大多数的小学生来说,绝对是最头疼的了。他们在平常不会去自发地写作文,大多数小学生写作文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奉老师的“命令”。每当老师布置的作业是作文时,他们绞尽脑汁,难以下笔:这次作文用什么素材好呢?之前看没看过类似的作文呢?怎么写才能得到高分数呢?这时很多学生就会感到生活的范围十分狭窄,在“家——学校”“学校——家”两点一线围绕,单调且枯燥,他们无事可记,也无情可抒,“失语化”严重。他们写作的出发点不是因为对写作有兴趣,也不是对生活有感悟,只是单纯地去完成老师布置并要求完成的作业,有一部分学生甚至厌恶和害怕写作,大多数小学生写作文只是在完成任务,凑字数。这导致作文毫无新意,不具备创新性,且用词简单枯燥,这样无论写多少篇都不会有多大的改变。在语文考试中,学生看到作文的题目之后更是唉声叹气,写出来的每一个字都像是硬挤出来的,这样的文章就是在凑字数,废话连篇。
        1.2选材老旧,缺乏新意
        作文的题目是给学生们一个写作的方向,想要写得出彩,内容丰满,有血有肉,那就需要学生们具备一个能力——选材得当。选择合适的素材十分重要,它看似简单,其实一点都不容易。小学生们在选材上出现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题材过于陈旧,缺乏新意,不吸引人。一篇优秀的作文不仅仅需要有出色的文笔,新奇的素材,还需要具备充实的内容,想要把内容写好,写得出彩,就需要有真情实感。众多写作规范所限制了思路,有话不敢说、不敢写。小学生为了迎合教育教学的口味,为了取得较高的成绩,把大量华丽的词藻运用技巧编织在了一起,写出来的作文表面上看文采斐然,实质上没有任何的灵魂,空有其表,毫无韵味。还有些同学为了去追求所谓的真情实感,捏造一些虚假的事例去强行抒发自己的感情,这种假话连篇的刻意是一眼就可以被看穿的。


        1.3模式单一,千篇一律
        翻开现在小学生的各种满分作文选和优秀作文集锦,不难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他们的作文模式化严重,形式单一,给人一种千篇一律的感觉,例如:首尾呼应、首段排比句点题、题记凑字数、一详写两略写等等。这样的作文公式化,套路化,格式化,大家都用相同的模板,没有一点新意。这些学生不会去思考作文的意义,不会在作文中注入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把作文写得有血有肉。再加上平时学习压力大,功课多,写一篇作文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们就更愿意套用模板去写作。
        2、主要的发展策略
        2.1在生活中寻找素材
        作文来源于生活。细心观察生活,体会生活,热爱生活,从而储备丰富的生活素材,运用到写作当中。看似每天都在发生的日常小事,答案却并不是完全相同的。这些不同之中,给小学生提供了不少值得写的素材。这就要求小学生平时养成勤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好习惯。看似每天都在发生的日常小事,答案却并不是完全相同的。这些不同之中,给小学生提供了不少值得写的素材。这就要求小学生平时养成勤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好习惯。例如朱自清的《背影》中,没有添加多余的修饰,没有什么技巧,只是把那一刻的所见呈现出来,情感真挚,意蕴悠长。这样一篇好的文章,离不开作者对平凡生活的敏锐观察。
        2.2广泛且有深度的阅读
        海量写作是积累语言的重要渠道。积累更丰富的知识,就必须依靠多多阅读课外书籍了。这里的课外书籍不是指那些没有营养的杂书,而是指学生们能够读懂,并且有意义的书籍。通过阅读,学生们可以多多积累日常生活中接触不到的写作素材,借鉴写作技巧,学习语言运用,加深对生活的理解与感悟。通过阅读,学生们可以去学习那些作家是如何观察生活的,切入点和角度是什么?有哪些是不容易捕捉到的?有些看似平凡单调的小事,作者是怎么阐述的?情感表达有什么特色?除此之外,精读一本好的书籍或一篇优美的文章,是可以读出风格,读出和作者的情感共鸣的。拿教材中的课文为例:读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对济南冬日的喜爱,以及对生活、生命的热爱;读林海音的《窃读记》,作者对偷偷去书店读书所产生的害怕心理进行了细腻的描绘,让我们如同身临其境,和作者一起紧张了起来,同时也被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和对文化知识的渴望所折服。
        3、结语
        总而言之,教师需深刻意识到小学的语文写作教学过程中,读写结合具有深刻的积极意义,充分意识到读与写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教师需明确读与写之间的独特之处,制定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案。通过将语文课本中文章的深度挖掘,充分利用读与写的积极作用,加强对学生写作能力的综合培养。
        
        参考文献:
        [1]李晓艳.浅谈小学语文读写教学现状及对策[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35).
        [2]徐淑妨.浅谈小学语文读写教学现状及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8,(19).
        [3]刘玲.浅谈小学语文读写教学现状及对策[J].祖国,2017,(7):2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