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分享式教学之我见

发表时间:2020/12/1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9月25期   作者:张义君
[导读]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追求高效率与有效性,
        张义君
        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实验小学校  四川 眉山 620460
        【摘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追求高效率与有效性,但传统课堂教学在这两个方面的表现却不如人意,因此在现代视角上传统课堂教学是需要得到改革的。这时相关领域提出了分享式教学概念,此概念具有泛用性,能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体现,其强调教师采用各种方法促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与他人分享学习所得,这是分享式教学概念的核心。对此本文将展开相关研究,论述分享式教学的基本要点与能促使学生分享学习所得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分享式教学;课堂教学

0.引言
        分享式教学是一种适用于课堂教学的模式,该模式的基本理论认为人具有好奇、探究、分享的天性,因此在学习中的思维运作流程包括明确问题、思考问题、分享思路或思考成果,而如果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某些方法让学生主动明确问题、思考问题,就能让学生与其他人进行分享交流,这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效率与有效性,是课堂教学所追求的目标。因此分享式教学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当推广,教师有必要对该模式进行分析,如何更好的在教学中融入分享式教学是教师需要思考的核心问题。

1.分享式教学的基本要点
        分享式教学的基本要点就是学生需要提前做好分享准备。即任何形式的分享都需要有内容,而内容有深浅之分,如果人在分享之前没有做好准备,则分享过程就会比较浅薄,这一点在分享式教学中也不例外,会对教学效果造成直接影响。因此为了保障分享式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当让学生在分享前先做好准备,先弄懂课文中心思想的知识点再与人分享,由此即可保障分享内容的深度,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也能得到保障。学生的提前准备泛指预习,但与常规课堂教学中的预习环节不同,在分享式教学中不提倡学生将预习环节放在课外自学环节,而是在一堂课的前十分钟左右让学生进行预习,且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设计自主学习任务清单,如通读课文,对课文进行释义批注,若遇到问题要及时提出,由教师解答,这样学生在十分钟内就能对课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随后进行分享可以深化课文概念,矫正学生错误认识等[1]。

2.分享式教学中能促使学生分享学习所得的方法
2.1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是分享式教学中能促使学生分享学习所得的有效方法之一,其强调将多名学生组成一个小组,随后让各小组围绕一个主题进行交流,教师则在一旁进行辅导,要做好引导者的角色,给每个小组提出交流主题,促使他们分享学习所得,同时也要及时对分享交流中学生提出的错误观点进行矫正,但矫正时不能直白告诉学生什么是正确答案,而是提出一个思路,让学生主动思考,自主区分对错,这样才能让分享交流有效。

同时在使用小组合作方法时,教师不能随意对学生分组,应当根据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来进行分组,通常建议将学习水平、学习能力相近(不能完全相同)的学生放在一组,这样能避免因为学生间个体差异过大而导致分享交流不畅的问题发生,也使得学习能力稍强的学生可以带领能力稍弱的学生进行学习,而能力稍弱的学生可为能力稍强的学习提供新的视角,由此可起到良好的分享教学效果[2]。例如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小组合作方法要点对学生进行了分组,后围绕《猴子捞月》课文向学生提出了“猴子为什么捞月”的问题,促使各小组开始讨论,在小组内开始分享自身学习所得,有学生认为猴子是因为月亮很美丽、漂亮,所以开始捞月,也有学生认为猴子不知道月亮是什么,只是觉得“它”是宝物才选择捞月,如此循环学生就会愈发深入的理解课文,便于后续学习。
2.2辩论式方法
        辩论式方法也能让学生开始分享,只是分享交流的方式不同,即辩论本身带有一定的竞赛性质,需要学生分为两方来进行交流,在自身这一方面观点上反驳对方观点,由此决出胜者,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能输出自身理解,也就说明学生正在分享,加之辩论竞赛性质对学生竞争心理的作用,能够让学生更加积极的分享。因此辩论式方法在分享式教学中具有良好应用价值,但在使用中教师应当注意两个要点:(1)辩论前的准备,在分享式教学基本要点层面上学生通过预习可对课文有一定了解,但程度上可能不足以支撑学生进行辩论,因此在使用辩论式方法时应当加强预习力度,尽可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2)辩论中的秩序,在很多小学语文课堂辩论环节中,学生经常因为自身观点被反驳或者为了提倡自身观点而争得面红耳赤,情绪化表现比较严重,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分享就不再有效,所以教师必须把控好辩论时的秩序,建议对各方学生进行分工,依照辩论流程来进行分享。另外,在辩论后教师必须组织学生对辩论内容进行总结,这能加深学生印象,提高教学质量。
2.3游戏互动法
        游戏互动法需要师生一同参与,因此过程中会存在学生与学生的分享交流、学生与教师的分享交流两种关系,在不同交流关系中教师要合理控制分享交流内容。即教师可以先围绕课文提出一个游戏情景,让学生与自己担任情景中的某个角色,再站在各角色立场上与其他角色互动,推动剧情发展,这时互动就会促使学生间、师生间进行分享交流,如教师在于学生进行分享时,要向学生提出相关问题,并提供一个正确思路,随后让学生与其他学生进行分享,提出自身思路,如此循环即可起到分享教学作用。游戏互动法的优势在于能吸引学生关注,且形式不定,比较灵活,适合在短时间的分享教学环节中使用。

3.结语
        综上,本文对小学语文分享式教学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个人见解。首先为了保障小学语文分享式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做好提前准备,旨在让学生对课文有一定理解,这样才能让学生围绕课文提出观点、问题。其次文中提出了三个可促使学生进行分享的方法,论述了个方法的应用要点与作用机制,可知各方法都能促使学生进行分享交流,望能带来参考帮助。
【参考文献】
[1]薛忠慧.分享式教学的内涵特征及实施策略[J].辽宁教育,2015(8):12-15.
[2]梅芳芳.基于分享式教学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初探[J].教学考试,2017,000(028):12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