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莲萍
吉林和龙市教师进修学校 吉林和龙 133500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然不再适应如今的学生学习需求,也不再满足现在社会的人才培养需求。因此,要想使数学教学的教学效率稳健提高,人才的培养实质有效,数学教师就需要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积极摸索教学模式革新,使用情境教学法来放大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最终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究。
关键词:数学课;探究情境教学;有效性;学生
前言:
在当前的教育新课改要求下,探究数学教学方法的改进,不仅要注重传统教学方式与先进教学方式的优势融合,还需要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优化与实践,以此创新易于带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让数学知识的深入教学事半功倍。毕竟,只有学生自主的对数学知识产生了解兴趣,学生才会主动的对数学理论进行探究,养成自主学习好习惯。
一、情境创设要遵循的几个原则以及几种常见误区
要想准确的在数学教学课程中使用好情境教学法,我们首先需要明白为什么要“创设情境”?毕竟,通过创设情境化的教学氛围来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有效、快速的学习知识,而不仅仅是让教学方法的使用“耍花腔”,形式大于价值。因此,使用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就需要理清,创设情境是为了引导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在过程中放大自身内在需要,自主展开知识学习。那么,创设情境就应遵循以下几项原则:首先,可接受原则。情境创设的主要对象是学生,只有数学教师以契合学生现有理解力的情景展开,学生才能真实的接受此教学情境。其次,真实性原则。即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关联启导,让真实的情境启发学生的观察思维、应用思维,合理架构学习情感。再次,直观性原则。让情境创设的相关内容简单、易懂,启导学生快速抓住数学本质。最后,开放性原则与争论性原则,让情境教学富有层次,既便于数学教学构建数学教学空间,为学生导入更多数学教学资源,又使学生在教学情境中更加灵活的展开讨论,在讨论中思辨,互相促进思维发展。
而与之相对的,结合情境创设的几项基本原则来纵观现阶段的数学教学可以发现,虽然有不少学校积极响应教育改革,在学校进行数学教学的情境创设教学实践。但是,大部分的教学课程还是易于陷入“包装化”教学误区,让情境创设仅止于教学手段,而非切实贴近学生实际学习心理的真实操作。因此,数学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必须重视创设情境的现实性、问题性、多样性等。以“学生”为中心展开数学学习主题的突出,让课堂教学时间的每一个情境教导都充满意义,学生的学习意识也合理培养。
二、在数学课中合理创设情境优化教学的具体措施
(一)设障立疑,进行情境教学
学生学习数学的起点是“疑问”,只有学生对于自己接触的数学知识有自我好奇,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才有基础前提,学生的学习心理才可以被科学引带。因此,数学教师要想在课堂教学时间顺利完成教学情境创设,首先,数学教师要会在课堂教学中“设障立疑”,即数学教师根据班级学生的学习心理提出问题,然后再引导学生结合自己提出的问题思考问题、回答问题。例如:数学教师在教学“四则运算”一课时,根据知识点内容为学生创设适宜的问题式教学情境,主要是数学教师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展示视频化的运算过程,视频内容为例题“7+45÷5-3×2=?与(7+45)÷(5-3)×2+=?的计算步骤对比展示”,关键演示点是有小括号与没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对比,数学教师在动态化的过程中出了要向学生演示相同数字带不带小括号的计算的不同,还需要适时的提出问题,让学生的思维顺着数学教师的引导而逐层递进,最终搭建自属的思维空间,结合理论解决例题,自主叙述,自主学习。
(二)在矛盾中进行情境教学
在数学教学中创设合宜的教学情境,除了基本的兴趣启导外,数学教师还需要利用合理的“矛盾点”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将学生的数学思维有效挖掘。只有这样,学生在“我要、我想”的心态下,才能更加严谨的展开思辨与内化。例如:数学教师在教学“认识平面图形”一课时,利用平面图形的生活过渡,将图形的概念与生活日常进行连接,以“生活化”的场景为指引,让学生将平面图形直观认知。如:数学教师为了让学生从转换视角中思考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图形,可以首先将不同平面图形在板书进行简易分类,然后让学生借助“由线组图”的实际行动,在“观察、触摸、拼装、组成”的过程中,辨别区分长方形、正方形、圆等。既让学生在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连接过渡中学习知识,又能让学生在将自己代入情境视角,灵活感受数学知识的“维度拓展”,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让学生面对问题时,不仅可以自主发现基础“矛盾”点,还可以在实践思维中合理拓展,补充认知。
(三)通过有趣的数学故事进行情境教学
年龄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让我们越来越成熟、稳重。但是,无论我们处于哪一个真实年龄段,“故事”则是永远都人人喜欢。因此,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创设教学情境,数学教师也可以以“故事化”的教学手段来完成教学情境的合理创设,以此吸引学生的听课注意力,并将知识点藏于故事的具体细节,一点点完成情境引导,让学生的探究兴趣持续延展。例如:在“数据的整理与收集”教学中,数学教师将“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以故事化的形式进行教学过渡。如:数学教师以“百以内的加法”为教学主题,引导学生想象一个森林场景,即今日森林庆典活动,分别出现了4只松鼠,13只兔子,5只狐狸,12只小鸟与一位照顾森林的爷爷一起展开装饰活动。那么,假设我们也在森林中,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先行勾起学生好奇,然后让学生以小小领队的身份顺着基本的故事顺序进行本次活动总数统计后导出口算方法、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竖式对应等具体计算知识点,让学生以故事化的情境展开思考学习,渗透掌握数学知识。
(四)通过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行情境教学
虽然有一部分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意识不到数学学习对于自身成长与发展的实际意义,因而觉得数学学习可有可无。但是,在实际的生活日常中,自己下意识应用的诸多概念、理论、逻辑等都与数学紧密相关。因此,在数学教学课程中,数学教师创设数学教学情境也可以从生活与知识的连接中有序展开。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学习的必要性,还可以让数学知识的学习更加灵巧,不但不会因为枯燥的文字化表达就对数学知识的认知充满困惑,反而可以在生活思维延伸中自主、积极的完成应用情境过渡,借助实际的生活细节进行数学知识的代入理解。例如:在“认识钟表”一课的教学中,数学教师借助当下的手机化时代,提问学生在家里还会注意时钟这一生活物品吗?然后结合学生的积极发言,将学生分为6个小组,并为每一个小组分发一个小钟表,钟表分别指向不同的时间点,引导学生观察指针,认识时间,区分5与17在钟表应用上的时间表达,勾起学生的互动讨论兴趣,最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当下时间点的对应调整,可以借助体现数学本质的生活关联,让学生学会合作互助,为后续的合作学习法教学打好基础。
结语:
综上所述,在数学课程中巧设合宜的教学情境,不仅需要数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深入学生,与学生建立友好互动的师生关系,了解学生的学习问题。还需要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间,使用有效的情境教学法来展开细化的数学知识教学,以此驱动学生的探究欲被不断挖掘,学生的问题意识亦及时激活,最终引导学生主动走近数学,学习数学,使数学教学的教学质量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陈军.基于情境教学的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研究[J].才智,2020(15):164.
[2]杨丽晶,刘婷婷.探讨如何提高高职数学情境教学有效性[J].国际公关,2020(03):90.
[3]滕树全.小学数学情境创设的有效性教学研究[J].中国农村教育,2020(05):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