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情境的开展方法探究

发表时间:2020/12/1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9月25期   作者:石运标
[导读] 小学是为学生学习打基础的关键时期,无论是学科中各个知识点的教育灌输
        石运标  
        广西贺州市钟山县燕塘镇黄宝完小   542616
        摘要:小学是为学生学习打基础的关键时期,无论是学科中各个知识点的教育灌输,还是对学生学科兴趣、学科认知的培养,都要抓住这个阶段进行。采用生活情境方法进行数学教学,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纠正学生对数学学科的错误认知,为小学数学课堂迎来崭新的局面。基于此,以下对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情境的开展方法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生活情境;开展方法;探究
引言
        在儿童心理学中,认为小学生对一切事物的认知和了解都来自于对生活的体验。数学作为一种抽象的学科,理性思维占据大部分,在生活中的应用也很广泛,为了能够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了解数学的魅力,解决生活中实际的问题,教师灵活运用生活情境的教学方法能够更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课堂效率的提升。
一、生活情境的创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教学优势
        (一)有助于小学数学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发展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单一、枯燥的课堂讲解形式占据着最重要的地位,从而导致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氛围沉闷,学生的学习兴趣缺乏。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新型的教学模式纷纷出现,尤其是生活化情境教学模式的实施,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与学生多姿多彩的现实生活进行了有效结合,为枯燥的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注入了生活的活力,实现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发展。
        (二)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
        充分使用生活情境教学模式,可以给抽象的数学知识套上通俗易懂的生活外衣,并且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由于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认为数学是一门十分难学的学科。此种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数学知识,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自信心。教师在应用生活情境教学模式时,需要对教材的背景内容进行全方位的挖掘,然后找到它与现实生活当中的关系,再让学生进行实践,将知识回归到生活中,就能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了解知识的应用方式,并提高自身的认知能力,通过实践了解数学的真谛。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生较活泼好动,更喜欢对未知事物进行探索。教师只要活用此种方式,就能够保证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学习意识都可以获得有效的提升。
        (三)有助于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要教学目标不再仅仅是数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进行现实生活的发现、分析与解决,并在这一过程中进行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因此,通过生活化情境的创设,学生就能在这一教学情境的引领下,在自己熟悉的生活场景中,通过数学知识的实践及综合运用,进行自身数学综合素质能力的锻炼与提升,从而有效的促进了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二、生活情境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紧密联系教学内容构建生活情境,实现知识点的有效过渡
        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本来就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只不过这种应用很多时候是以并不直观的方式来呈现的,因此很难被学生感知。采用生活情境方法进行数学教学,教师要在生活情境的构建方面把握一个原则:紧密围绕课本内容、教材内容来进行。教师应当避免生活情境与课本知识的关联太复杂,或者太隐晦,这是因为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还不足以进行复杂的分析和梳理。如果教师构建的生活情境信息量太大,或者不够直观,学生很可能难以明白。在这样的情况下,生活情境的构建反而会成为学生认知数学知识原理的阻力。事实上,我们在数学教材中可以发现不少与生活情境有关的描述语段和课后活动。比如,“做一做”中设置的活动内容中有一部分就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来做,或者到实际环境中进行演练。

另外,应用题以及选择填空题等的设置也往往会融入一些情境元素来充实题干。这都可以作为教师构建生活情境的参考。在构建生活情境时,教师要把握简单、直接的原则,让学生明白生活情境需要用到的知识点是什么,并在这个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巩固知识,加深印象,这就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二)依据学生的思维发展程度来开展
        数学教学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生活情境模式引导学生,让学生能够结合实际情况对生活问题进行有效的解答,进而在促进学生数学能力成长的同时,促进学生其他能力的发展。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比较单一,且思维发展的程度较低。有效应用生活情境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出学生的学习意识,进而保证学生的学习意识能在未来的发展中更加完善。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要有较强的教学能力,要帮助学生在归纳查找当中建立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从而帮助学生解决困难的数学问题。
        (三)课中情境互动,重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很关键,只有与学生进行互动才能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水平,教师可以利用情景对话的模式让学生参与到与教师的互动中,例如,在学习“小数乘法”时,学生很难掌握列竖式如何对齐、如何计算,教师可以请同学模仿买菜的情境,教师让两位同学起来表演买东西的过程,当演出到要计算总金额的部分时,卖菜的学生在计算时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购物的同学要验证计算的结果,使两位学生都能够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要点,总结计算规律,解决生活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生活情境教学,数学的学习不再乏味,学生的学习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四)运用生活案例,进行知识讲解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想要实现对生活情境的有效构建,就必须要让其真正地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丰富关联。尤其是在学生遇到思维困境或理解困难时,教师可以通过对生活中案例的展示,来帮助他们完成对思维的梳理,并进一步对其予以理解,由此做到借助生活案例来完成数学知识教育。例如在进行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7课《认识时间》的教学时,学生就遇到了无法通过只有12个数字的钟表来分清24小时的情况。从学生的心智发育角度来看,他们的这种表现可以理解,但想要通过口头讲述来告诉他们如何区分24小时显然存在困难,为此,笔者就借助生活中的自然现象来帮助他们学会如何用“只有12个数字的钟表来区分24小时”。首先,笔者让他们思考自己的一天生活中会遇到几个“12点”,学生回答说:“1个,因为晚上的时候自己在睡觉。”笔者对他们进行了夸奖,之后笔者又提出了“我们一天生活中会遇到几个‘7点’?”学生经过思考告诉笔者两个,一个是早上起床的时候,一个是晚上睡觉之前。接着笔者又提出早上7点与晚上7点有什么区别的问题,学生经过讨论后说出早上7点的时候有太阳,晚上7点没有太阳,天已经黑了。接着,笔者引导他们通过黑夜、白天的方式去运用12个数字的钟表来区分24小时,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效果有了明显的提升,以生活为案例的数学课堂教学价值由此得以显现。
结束语
        生活情境方法就是一种深得教育工作者推崇的新尝试。借助生活情境的构建,可以给数学课堂带来新的活力。教育工作者要围绕生活情境方法多做探索,充实生活情境教学的种类、题材和体验,从而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学习基础。
参考文献
[1]马小平.生活情境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0(06):83.
[2]尼玛诺温.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情境的开展方法[J].好家长,2020(17):60.
[3]许巧珍.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生活情境教学的策略分析[J].读写算,2020(06):51.
[4]李海波.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中年段数学教学的方法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19(02):79.
[5]赵宇峰.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生活情境的价值与实现方法[J].考试周刊,2019(07):9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