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构建实践

发表时间:2020/12/1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9月25期   作者: 李达奇
[导读] 小学IT教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学习提高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
        李达奇
        吉林省前郭县乌兰傲都乡蒙古族中学 131124
        摘要:小学IT教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学习提高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收集、处理、应用和传递信息的能力,同时培养对计算机文化的了解,培养一些计算机知识和技能。重要的是,教学要始终注意,信息技术教学不仅要传授计算机基础知识,而且要利用计算机作为提高学生素质和提高他们解决问题能力的工具。
关键词:初中课堂;信息技术;有效性教学
引言
        高效课堂顾名思义是指课堂教学目标较好实现、课堂教学质量较高的一种基本教学状态,初中信息技术教师要精准化和全面化的理解高效课堂的基本内涵,不断的在高效课堂实践中总结教学经验、梳理教学各个环节,进而较好的把握高效课堂构建的基本规律和有效路径,大幅度的提升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质量,为学生信息综合素养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入手,就初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构建实践进行讨论。
一、在导入情境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良好的课堂导入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良好的导入情境也能激活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意识能够帮助学生判断信息价值,能够通过科学有效的方式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并解决遇到的问题。比如,在《信息安全与信息道德》的知识讲授中,教师在课前要精心备课,创设良好的导入情境,给学生展示机器人的表演。计算人在教师的指导下,做出相应的动作,学生看到机器人后,就会有饱满的学习热情。教师紧接着提出问题:“要不要机器人再接着表演呢?”学生异口同声回答:“想”。教师通过U盘连接机器人,给机器人传输新的程序,但是机器人这次仿佛没有听到U盘的指令。教师让学生思考问什么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思考刚才的情景,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最终得出“U盘中毒了”的原因。教师一步步引出只是,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能激活学生的信息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二、灵活运用教材,精心备课
培训材料不同于其他信息技术课程材料,而且这两个组成部分之间没有必要的联系,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课程,以便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为此,教师首先必须对教材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对所有教材作出统一的安排和规划,以便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看到秩序和一些干扰因素。总是有学生喜欢在计算机开始时使用Windows桌面,也有学生喜欢更改PC设置,这会导致故障。更改设置Win?DOWS的桌面、屏幕保护程序密码等不仅影响教学进度,而且使计算机机房的管理变得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希望提前向您解释这部分知识,以便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随后的信息技术课程中每个设置的重要性。从而使学习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心理,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三、构建高效课堂,要以丰富教法运用为关键
        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应用是每一位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考虑的问题,教学方法选择是否合理有效,对于后续的教学会产生直接的和重要的影响,因此,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在具体的高效课堂构建过程中要进一步强化教法创新,不断的丰富课堂的教学方法运用,有效的借助教法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注入源泉活水。例如,在学习《压缩文件中的“宝物”》小节内容时,一方面,要引入合作学习法,如可以按照学生自愿和互相补充的原则,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划分,并让班级学生以小组为基本单位对压缩软件的安装、压缩软件的解压操作、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原理、软件的分类及功能等,进行全面化和细致化的讨论学习,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讨论中明确讨论思路,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进一步的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望,实现高效教学实施。另一方面,要引入信息化教学模式,如可以借助PPT课件对上述的内容进行精准化的阐述和讲解,还可以借助微课视频为学生进行操作演示,让学生跟着进行上机练习,进而有效的强化理论和实践教学,助力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四、娱乐型驱动教学
        初中生对于信息技术课的兴趣,较大程度是因游戏引起的。游戏的视觉感官效果以及音效对听觉感官的刺激最大化地吸引着刚接触信息技术知识的初中学生,这足以说明娱乐也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通过娱乐游戏这一活动使学生产生兴趣,从而主动探求信息技术知识,进而主动地学习。因此,在信息技术课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此学科优势,把知识的学习蕴藏于游戏中。例如,在指法练习教学时,假如不提要求,学生一上来就用一个指头玩“警察抓小偷”的游戏,学生往往不能通关。然后这时教师再做示范,顺利完成,学生就会问:“老师,你怎么能打这么快”?这时候,为什么学指法的道理学生就心知肚明,然后教师再开始讲解指法,指导学生练习指法,并形成竞赛型自主性学习氛围。
五、教师应该为学生布置分层次的学习任务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的教学核心任务是通过了解班级中学生的平均水平,来制定和实施教学方案,从而达成教学目标。然而,每个学生由于成长环境和学习经历不同,于是存在着个体差异。每个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吸收也存在着差异。其表现在即使同一门课中由同一位教师授课,每一个学生仍然会有他们自己的不同想法及独到见解。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也存在这样的情况,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及所掌握的知识情况存在着差异。因此,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应该要充分地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及个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另外,信息技术相对于初中的其他学科,还总被学生错误地认为不重要。这门学科基本上一周就一节课,学生上完后就觉得“解放了”,下课后也就不会去复习。因此,为了提高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笔者建议,教师应该为学生布置课后的分层次学习任务,要求学习差一些的学生完成比较基础的任务;学习好一些的学生完成稍有难度的学习任务。教师利用分层次的布置作业方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取得更好的学习成效,还能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结束语
        在新课改的时代背景下,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式不断地在革新。新的教学方法不断地创新,教师应吸收最新的信息技术知识,不断融入平常的教学,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不断提高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张红娟.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9,27(36):112-113.
[2]田有文.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析[J].教育革新,2019(12):62.
[3]任国伟.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初中信息技术有效教学探讨[J].汉字文化,2019(23):193-19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