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农村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途径

发表时间:2020/12/1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9月25期   作者: 郎燕
[导读] 2019年9月起,笔者参加了为期两年的农村小学支教活动
        郎燕
        (甘肃省酒泉中学 735000)  
        2019年9月起,笔者参加了为期两年的农村小学支教活动,支教学校在肃州区银达镇中心小学,是一所全寄宿制的农村小学。由于银达镇位于肃州区近城郊,有条件的家庭孩子通常都在城区小学就读,因此该校学生主要是留守儿童和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作为一名高中生物教师,支教期间着重关注了该校科学课程的实施现状以及农村小学生生命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状况,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加以改进和完善。
        一、农村小学科学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关注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许多来自农村的学生在升入高一级学校后往往在科学性课程的学习中存明显的不适应,感觉花费了不少时间却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在科学课学习中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导致的,从上小学开始就仅仅只是对课本上的科学性知识死记硬背,缺乏科学课学习方法和习惯的培养,因而严重的制约了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发展。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通过学习能使学生初步培养提问的习惯,初步学习观察、比较,分类的方法”。教学中,教师为了便于课堂管理和组织,给学生的实验小组指定了专门的操作员、观察员和记录员,这样一来没有指定任务的就显得无事可做,也不参与课堂活动。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组织学生共同参与科学现象的观察,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在组内交流表达,最后用书面表达的形式记录下来,这些学习习惯和方法是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类课程的基本素养,对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探索能力具有非常好的作用。
        二、小学科学课教师可以利用农村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作为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农村的孩子从小生活在田间地头,生活中最熟悉的是形形色色的动植物,耳濡目染的是祖辈和父辈在生产实践中积累的经验,这些都可以作为学生学习了解生命现象和特征的资源。在学习“新的生命”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孩子们从家里带来各种不同类型的种子,观察它们的外形,再切开,看看里面的结构有没有不同,还可以把不同的种子种下去,观察它们生长的全过程,找一找这些植物在形态上的异同点,了解植物的形态结构,学生才能理解“植物一生经历不同的发展,外部的形态结构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在学习"生物与环境”时,教师可以让孩子们交流说说为了让植物长得好,家长会通过哪些措施来保证它们的生长,在学生描述的基础上,教师及时进行总结:植物生长过程中需要水分和肥料,冬季温室大棚种植时白天要卷起帘子才能保证光照,晚上放下帘子是要保温,植物只有在适宜的水分、肥料、光照、温度条件下,才能正常生长,制造出养分。教师将孩子们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与科学知识结合起来,让学生们知道科学就蕴藏于我们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从而使他们热爱科学,乐于探索,乐于学习科学。


        三、注重科学及科幻类图书的阅读,让农村小学生通过阅读获得相应的科学知识,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现阶段,小学教育中学校普遍对孩子们的课外阅读比较重视,许多学校都设置了专门的图书角,但在支教中调查发现,该校学生的课外阅读多集中在历史和文学类图书的阅读上,科学类图书阅读量明显不足,学生也很少购买此类图书。而小学科学教材以图片为主要呈现形式,文字阅读内容较少,信息量也比较小。农村小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参与的实验探究本来就有限,加之家庭条件的限制,也很难亲自参加课外的科学实践活动,这样一来许多该子在科学视野和见识方面就显得明显不足。这种情况下,科学类书籍的阅读就显得尤为重要。农村小学科学课老师可以有意识地指导孩子们阅读一些科学和科幻类书籍,如在学习“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这部分内容时,可以把《昆虫记》作为配套阅读的科学童书,使学生在课本内容的学习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一些昆虫的形态、生活习性、交配、繁殖等现象。学生阅读时教师还要注重对其进行方法的指导,如:教师可以列出几个问题,使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阅读,也可以指导学生将阅读的内容以知识卡片或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积累一定的科学知识,还可以开拓视野,在他们心中播下科学的种子,激发孩子们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四、将社会热点与科学课相联系,积极开展生命教育,使学生认识自我,热爱生命。支教期间碰上了冠状病毒引发的疫情,虽然孩子们通过不同的渠道也获得了关于新冠病毒的知识,但由于家庭中父母普遍文化程度不高,网络自媒体信息又多如牛毛难以甄别,孩子们获得的知识也有许多错误,返校后科学课老师针对学校疫情的日常防控开展科普讲座,也可以通过简单易懂的小视频让孩子们学习关于病毒的知识,如:新冠肺炎患者的筛查是通过核酸检测实现的,核酸检测为什么能作为依据,它是如何高效筛查的?学生对此很感兴趣。此外,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逐步进入青春期,生理和心理方面逐渐发生了变化,这些孩子长期住校,亲人不在身边,对自己的改变既好奇又羞涩害怕,往往不知如何面对。科学课老师可以和班主任一起对高年级的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在教学活动中多关注孩子们的情绪和心理变化,这样才能使学生科学的了解成长中的自己和他人,以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成长的烦恼”,初步建立生命观念。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素养的启蒙阶段,
而科学教育则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重要保证。虽然农村学校科学课教学距离期望还有一定的距离,但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农村小学科学课现状必然有所改善,这必将提高农村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温华.农村学校科学课教学的现状及对策[J].教师随笔,2017,(4).

[课题项目]酒泉市2020年酒泉中学支教送教专项课题“农村小学科学课程的实施现状及优化策略”编号:(JQ[2020]ZX0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