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班级民主管理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探索

发表时间:2020/12/1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9月25期   作者:董兰芳
[导读] 在新课程改革发展的背景下,教育进程应遵循培育“人性”、适应“天性”、发展“个性”,
        董兰芳
        浙江省金华市磐安县实验初级中学        322300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发展的背景下,教育进程应遵循培育“人性”、适应“天性”、发展“个性”,充分考虑学生生活的完整性,尊重学生生活的独特性,理解创造班级作为教育的重要场所,也应该重视学生生活的发展,提高学生的整体生活质量。
        关键词:新课改;民主管理;学生;个性化发展
        
        一、意识层面:班级管理应树立“人性”的观念
        在班级管理的民主体系中,起基础性作用的核心概念是学生对班级管理的看法。从生活的角度来看,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在“人性”方面的发展。它们是完整的、独特的、不断发展的生命形式,具有神秘的生命灵魂、诗意的生命触觉、生动的生命体验、旺盛的生命活力、丰富的生命期待和对生命的真诚追求。
        1.学生是完整的生命个体
        就学生的生活而言,它属于一个完整的个体。生活既不是“一部分”,也不是特殊功能。它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功能,所有存在和结构的因素都参与其中。雅斯贝尔斯特别指出,“毫无疑问,生命是完整的。它具有自我实现的价值,是成熟生命的表现形式。作为生命的自我存在,它也渴望完整。只有通过与生活适当的内在联系,生活才能完整。”因此,教师对学生生活的理解和体验必须基于学生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这一事实。在课堂上,教师应该让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和态度参与学习和活动,从而获得精神的充实和完整的生命成长。
        2.学生是独特的生命个体
        每个人都会以自己独特的方式,通过创造性的吸收、辨别、选择和整合,创造一个新的世界来应对外部世界。教育在于尊重一个人的个性,根据他们各自的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个体。班级的旺盛生命力在于在班级教育和管理活动中最大限度地实现每一个有生命、有爱心的个体。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独特风格,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自己,张扬个性,追求意义,提升本质,实现自己独特的人生价值,展示自己独特的人性光辉。
        3.学生是发展的生命个体
        自由是人的本性,个人发展是摆脱束缚、寻求自由的过程。康德说:“只有一种自然力量,那就是固有的自由。”卢梭还认为,自由“是人性的产物”,“是所有人类能力中最高的”,“放弃一个人的自由就是放弃一个人作为人的资格”。然而,人们生活在社会中,总是与他人相处。因此,个人总是受到既定现实关系的限制,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行动。在班级里,学生还必须遵守班级制定的相关纪律。关键是如何从生活的角度协调班级管理中学生自由与班级纪律的关系。我认为,应该澄清以下观点:
        1.自由不是为所欲为
        黑格尔指出,“当我们说自由意味着能够做你想做的任何事情时,我们只能认为这种观点完全缺乏意识形态修养”,“普通人认为他们可以做他们想做的任何事情时就是自由的,但他的自由恰好是任性的”。因为做任何你想做的事情都是一种任性的自由,它基于冲动,看似自由,但实际上是最不自由的。“每个公民都有言论、写作和出版的自由,但在法律规定的情况下,他应对滥用这种自由负责。”因此,自由不是做你想做的事。自由建立在理性选择的基础上,并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人类的自由只能在法律和道德允许的范围内行使。
        2.纪律不是强制性的
        班级纪律是每个成员为了维护班级利益和保证工作而必须遵守的各种规范和规则。纪律的本质在于尊重人的生命和人的主体性,体现了自由意志和自我约束的统一。纪律的最终目标是走向自律。它不是为了外部秩序而采取威胁、监视、惩罚、禁止等手段,使学生处于顺从和谦卑的状态,这当然不是真正的纪律。纪律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纪律,学生是纪律的执行者。
        总而言之,真正的纪律是以自由为基础的,是学生积极主动的状态。

自由与纪律的良好互动是学生能够自由地表达他们的独立性、自觉性和主动性。学生表达了他对知识的渴望,向老师展示自己的真实感受,平等的交流和主体间的对话;他在内心世界表达了对自我鼓励和良知的崇高追求,在日常的身体运作中默默地保持着一种进退从容的形而上境界。它体现在自我切割的经验和个人智慧的结合上,这种结合是在精神思想的创造中酝酿的。
        三、行动层面:教师应加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生活视角下的班级管理是让学生发展成为健康的个体人。因此,教师应坚持人文关怀的理念,在具体的操作实践中始终贯彻这一理念,依托学生自身的生活,在班级教育管理中延伸人文情怀,表达爱的信念。
        1.情感交流
        “一个真实的人必须是一个情绪化的人”。从这个角度来看,班级管理的过程就是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过程。这一过程要求教师尊重、鼓励和宽容每一个人,从而使教育过程充满温暖和阳光。
        其中适量的家庭作业是教学活动的正常延伸,批改家庭作业是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另一种方式。在正常的家庭作业评分中,进步较大的学生会得到一些表扬和鼓励,而退步的学生会得到一些提醒。这也是一种特殊的情感交流。通过这种特殊的情感交流,师生之间的感情会越来越浓,感情会越来越深,学生会越来越积极地学习。
        2.心灵的互动
        "教育是人与人之间最微妙的联系。"学生的精神世界是一个广阔而迷人的世界。因此,教师应该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点燃他们心中的能量,与他们的心灵进行微妙的接触。我们不妨和学生谈谈我们的日常生活,让我们和学生们一起玩耍,享受闲暇时光。让我们向学生敞开心扉,与他们尽情交流,这样,教师可以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实现双方的精神互动。
        3.精神交流
        教师应该深刻认识到“对话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真正交流,因为对话确实能使教师和学生相互理解,也就是说,精神是交流的”。对话不是师生之间狭隘的语言对话,而是指双方的“开放”和“接受”。它是双方的相互存在、相互吸引、相互包容和共同参与,是双方精神的相互接受。
        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使他们作为不同的精神个体进行交流。为了实现相互理解,师生必须平等地生活在一起,相互信任,摒弃偏见,真诚地接受彼此的特殊性,使师生能够交流和形成新的师生关系,在两者的关系中,老师和学生本着诚信的精神,作为独立的人格相互接触、理解和开放精神世界,使他们能够分享和分享人们心目中的一切。
        4.视界的融合
        教师和学生都是有自己独特成长经历、心理过程和丰富人格的生物。他们经常对相同的现状和相同的事实有不同的看法,这使得双方之间的对话成为可能。这种差异为师生之间的对话提供了一个特殊的“视界”。不同视野的差异导致谈话者跨越自己的界限,向对方敞开心扉,从而扩大视野,与其他视野融合。这就是“视界的融合”。正是由于不同视角的不断发展,师生的关系不断超越旧的理解,获得新的理解,从而在彼此的交流过程中实现班级民主管理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融合。
        例如,在“中国早期人类”的课堂上,老师可以先解释一个关于女娲创造人类的故事,然后把大家的注意力集中在故事的情节上。故事讲完后,我会告诉你这只是一个传说。人类不是女娲创造的。然后,我想再问一些问题。如果你想知道人类最初是如何出现的?我们国家的早期人类是什么?有了这些问题,悬念就一个接一个地产生了,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能够积极地探索新知识。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这种方法必将收到更显著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美丹.探索人性化班级管理的实践[J].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新干线,2018
        [2]廖玲霞.浅谈在班级管理中如何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J].时代教育,2018
        [3]何国权.试论班主任在学生个性与班集体发展中的作用[J].名师在线,2019,77(04):97-9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