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志愿服务的内容选择与实施方法研究

发表时间:2020/12/1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9月25期   作者: 王杜娟
[导读] 志愿服务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王杜娟
        新乡幼儿师范学校附属小学453100
        摘要:志愿服务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倡导小学生志愿服务,是促进德育教育创新的重要途径,有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应与学校教学课程设计、少先队活动、社会公益公共活动相结合,阶段性推进志愿服务机制建设。
        
        和谐社会的创建不能缺少志愿服务,近年来,志愿服务因其巨大的社会效益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也从社会延伸到了校园当中。小学生群体作为志愿者,在文明城市、环境保护、敬老爱老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小学生参与志愿活动流于形式、内容单一、缺少特色服务或深度服务,实施管理不善、缺乏服务章程、制度保障,因而无法充分发挥在志愿服务中培育学生创新精神、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的目的。建立小学生志愿服务机制,推进小学生志愿服务实践开展亟待引导。
        一、志愿服务概念
        志愿服务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指任何人自愿贡献个人时间和精力,在不为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的服务。志愿服务的内容主要包:扶贫开发、社会建设、环境保护、大型赛会、应急救援、海外服务等。
        中国志愿服务较国外开展较晚,研究仍处于发展阶段。中国志愿者协会对志愿者工作的定义为:任何人自愿贡献个人时间和精力,在不为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的服务。小学生志愿服务是指组织小学生学习和参加符合其年龄、能力的志愿服务实践,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的开展志愿服务教育。
        二、倡导小学生志愿服务的意义
   (一)有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志愿服务活动可以为学生搭建一个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平台,在活动中,培育学生“奉献、友爱、互助、进步”,自愿为他人、为社会的志愿服务精神,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鼓励和引导学生与周围的环境形成良性互动,使学生在志愿服务活动中汲取知识,在助人为乐中获得快乐,在诚信、团结、自强等方面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志愿服务是加强和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是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实践。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栋梁,是社会大家庭的一部分,是每个小家庭的重要分子,志愿服务从小学生抓起,形成积极主动的志愿服务意识,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社会责任感,以实际行动推进社会公益发展。
        (三)促进德育教育创新的重要途径
        志愿服务是新时期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和创新方式。在学生教学中,将课堂中的德育教育与志愿服务实践相结合, 将理论转化为切身体验,进行有力的适时教育,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可丰富学生的精神内涵,建立良好行为习惯,提高学生道德认知,为学生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三、构建小学生志愿服务机制
        (一)制定志愿服务章程
        为了保证小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高效性和规范性,可制定志愿服务活动章程,包括志愿服务活动手册、志愿服务行为规范等,确保学生在志愿服务过程中有制可依。
        (二)设立志愿服务部
        在学校少先队下设立专门的志愿服务部,由各班推选队员担任联络、宣传、后勤保障等工作,确保志愿服务更有效地宣传、组织、实施。
        (三)完善安全保障机制
        建立安全保障机制,确保参与志愿服务学生的人身安全。要选择符合学生能力的志愿活动,同时要根据不同的志愿服务活动对学生进行相对应的安全教育。在组织每次活动之前,组织者应制定全面、详尽的安全计划,充分考虑学生志愿者服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并做好准备。
        (四)阶段性推进志愿服务机制建设
        由于小学生身体、心理年龄的限制,要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比如一、二年级学生可通过德育课、班会等对学生进行志愿服务理念的渗透,初步培养学生的志愿服务精神,激发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组织三、四年级学生参与爱心早餐店服务或者敬老院服务等难度较小的志愿服务内容;五、六年级学生不论是安全意识还是动手能力都较强,可以选择清理社区墙面小广告、公交站宣传维持秩序等志愿服务内容。
         四、志愿服务活动推进措施
        (一)丰富学校教学学科建设,将志愿服务教育纳入到教育体系,开设服务学习课程,对学生进行志愿理念、志愿精神、志愿服务基本技能和安全知识的教育。
        与德育课相结合,结合《道德与法制》教材设计志愿服务内容,如在学习三年级下册的《爱心的传递者》一课后,可以组织学生到爱心粥屋进行志愿服务活动;如四年级下册的《有多少浪费本可以避免》学习后可以顺势开展“节约资源、保护地球”志愿服务活动。
        与各科教学相结合,比如数学课,在学习一年级下册的《认识人民币》一课后,可以开展义卖活动帮助建档立卡贫困儿童,既培养了学生的志愿服务精神,又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二)与少先队活动相结合,以志愿服务让红领巾事业绽放光彩。少先队员是明天中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充分利用少先队的组织优越性,将志愿服务和少先队活动融合,寓教于乐,开展“红领巾志愿行”、“环保小卫士”、“爱在重阳”等志愿服务活动,为集体和个人争取文明荣誉,培养队员团体协作能力和组织能力,为红领巾增光添彩。
        (三)与社会公益公共活动相结合,引导学生志愿服务传播文明。与学雷锋志愿服务结合,通过诗朗诵、故事分享等不同形式学习雷锋精神,以雷锋为榜样奉献爱心;与文明城市建设活动相结合,号召居民要注意日常生活垃圾分类投放;与交警部门合作,协助交警维持交通秩序,宣传文明出行;还可组织科技、图书馆等类的志愿服务,将志愿者服务与技能训练相结合,逐步形成丰富多彩的有特色的志愿者服务活动。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