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倩
新疆克拉玛依市第五中学 834000
摘要: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倒逼每个学校都要进行创新与改革,从而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对于初中学校来讲,培养学生的侧重点,也从教授学生理论知识开始向培养人具有良好的道德与法治逐渐倾斜,由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更佳受到重视。
关键词:初中教育;道德与法治;途径研究
引言:
从初中阶段开始,教师便着力于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以及道德素养方面,只有从小开始培养,才能够让他们拥有正确的道德与法治观念。本篇文章,将针对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效性的途径研究进行简要阐述。
一、初中学生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
初中的道德法治课,对于一个学生人格的养成十分重要,尤其是初中学生,他们处于从幼童阶段逐渐转向青少年阶段,在这个时期,他们的人格逐渐成熟,思想逐渐趋于丰富,开始能向事物本质思考,也是他们在成长阶段中三观养成的重要时期,所以以正确的道德与法治观念培养他们,将对他们的成长与发展有着帮助作用。
然而,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首先,教师属于教育学生的导师,他自己本应该具有绝对正确的道德与法治观念,才能在教育的过程中以源源不断的正确的素质熏陶以及影响学生。然而在当下,有些学校的教师却不是这样子的,他们自己本身道德素养就有一定的问题,法制观念也尚且薄弱。即使道德理论知识比较丰富,但是他们却在实际的应用中有许多问题,由于自己都没有办法从实际应用中去强化那些理论知识,更别提能以正确的方式,让学生们对那些知识引起共情,知道那些理论知识背后是想要阐述的意义,以及那些知识如何运用在我们生活实践中。
其次,是关于学生的问题。有些学生对于道德法治这门课原本就不够重视,认为他并不是未来考试的重点,所以把绝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一些他们所认为的重点科目上。殊不知,只有先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才能够成为一个更好的学生。正所谓“先成材,后成人”亦是这个道理。所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必须重视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他的实际效果进行探讨,而不能再停留在理论知识上。
二、初中道德与法律课实效性探讨
(一)提升教师自身素养
首先,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师而言,首先要做到为人师表,就是教师自己本身需要有一个正确的三观。学校应该经常为教师举行培训讲座,培训会等等,充实他们自身知识的同时,也提升他们自身的修养。
耳濡目染的教育,对学生来讲,比不停地灌输理论知识将有着更好的作用。
例如,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要求学生学习《以礼待人》,这就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息息相关,教师只有首先以身作则,才能成为学生的榜样。
(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实际授课的过程中,需要以创新课堂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提升自己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的兴趣。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这门课中,许多实际的案例都来自于生活,它与自己实际的生活息息相关。例如,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要求学生们学习《勇担社会责任》,这就是需要学生培养自己的小主人翁意识。学好了这门课,不仅在对任何事情上都会形成自己的看法,有可能还可以帮助到其他的人。
(三)营造正能量的课堂气氛
在很多中学校园课堂内由于教师备课的一成不变,所以导致课堂气氛较为沉闷。在新课改的持续推进下,教师也对自己的授课模式进行了一定的创新改革。在此基础,上教师更要以学生们所感兴趣的东西为出发点,以此为分支进行创新备课,从而让自己的授课过程真正地能够迎合当下时代之下,所有学生的发展趋势,也能够让学生跟进自己授课的节奏,从而对自己讲课的内容感兴趣。只有营造了一个乐观、向上、积极、正能量的课堂氛围,才能够在授课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培养了学生的内心,也提升了他们自身的理论知识。
(四)以点带面促进教育协同发展
由于区域的不同,在不同的初中学校内,他们的师资力量以及教学水平,甚至是教学方式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在通常情况而言,大城市的学校,师资水平以及教育水平比中小城市,或者偏远地区的中学教员水平更高一些。为了促进整体初中学校的进步,也为了不同的学校的中学生,能够更好地获得教育资源,从而更好地发展,学校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利用新媒体等资源,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共享不同的优秀的信息资源,将它容纳进入道德与法律的授课过程中,让学生能够对知识的丰富度进行掌握的同时,也能够接受更好的教学资源,而那些教学资源中会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也许是他们从来没有见过且教师没有在课堂上提过的案例,可以让他们根据案例进行思、进行探讨。从而更有助于他们掌握这门课的实际应用。
三、结束语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设目的,除了培养法治性人才之外,也是在培养学生能够成为一个知法懂法的良好的公民,只有这样,才能够共同为我们的国家做出贡献,也间接推动了我国依法治国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何萱. 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效性的途径研究[J]. 当代家庭教育, 2019, 000(008):P.113-113.
[2]王其友. 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效性的途径研究[J].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