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

发表时间:2020/12/1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9月25期   作者:李淑兰
[导读] “书山有路勤为径”,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数学的有利工具,能为数学学习提供很大的帮助。
        李淑兰
        湖南省衡阳市常宁市培元街道办事处西江完全小学   421500
        摘要:“书山有路勤为径”,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数学的有利工具,能为数学学习提供很大的帮助。好的学习习惯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事半功倍,让数学学习不再那么吃力。因此,教师在教授数学的时候,需要注重培育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关键词:小学数学 良好 学习习惯 培养策略
引言
        学习中不怕你不会,只怕你不学。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意识、实际动手能力,从而形成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最终成为学习习惯养成。
一、完善规章制度,规范学生的倾听习惯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良好倾听习惯的养成需要完美的规章制度来支撑。这就要求教师制定完善的课堂规章制度,以限制学生的行为并规范他们的倾听习惯。由于小学生正处于发展期,自我约束能力差,因此,就要规范小学生的行为,需要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结合学生的特性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鼓励他们在倾听的过程中自觉遵守规则,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老师提出问题之后,学生发言必须先要举手;当他人在回答问题时,自己必须认真听讲,不能任意中断;如果自己有不同的意见,可以等其他学生回答完毕后再举手指出。例如,在教学“认识时间”时,教师可以围绕时钟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回应。在点名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观察其他学生的动态。对于持有异议的学生,老师可以给他们表达意见的机会,对于违纪的学生,老师必须给予他们警示,以更好地制约学生的错误行为。
二、培养学生敢于提问的习惯
        提问是学习的有效方法。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学校针对教师讲述的内容提出质疑、针对不懂的地方提问疑问,积极说出自己的想法,敢于表达自己的疑问,是学习的重要方法。在学习数学的时候也是一样,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在自己讲述课程的过程中,遇到有不同想法的时候,可以大胆举手提出;遇到不懂的地方时,也不用害羞不敢提问,要积极向教师提出自己的疑惑。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任何问题,都要耐心、细心地解答,并要鼓励和表扬学生这种敢于提问的行为,用自己的表扬和鼓励促使更多的学生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疑问,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其次,教师要制定奖励政策,激励学生善于提问。例如,每个向教师提问的学生,只要是和学习有关的问题,都可以得到一个印章。等到一个学期结束,获得越多的印章就可以得到越多的奖励。
三、培养学生记录笔记习惯
        小学生在刚开始接触数学课堂的时候,可能并不了解笔记的重要性,一节课下来,学生觉得自己记住了老师在课堂上讲到的数学知识,但是过了几天之后,就不记得自己学了什么。在授课“6—10的认识和加减法”时,我便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好笔记,以免学生忘记授课内容。在讲到6能分成几和几的时候,我一边让学生摆放塑料棍,一边让学生将自己摆放完的形式用数字记录下来。学生在左边摆放1根塑料棍,右边摆放5根塑料棍的时候,会在笔记本上记上1+5=6。学生在左边摆放2根塑料棍,右边摆放4根塑料棍的时候,会在笔记本上记上2+4=6。以此方式使学生了解结果为6的加法,学生在课下也可以对这三种加法算式进行记忆。当学生掌握了加法之后,我再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掌握减法。学生在左边摆放6根塑料棍,之后拿出一根放到右边,左边就剩下了5根,这个算式就是:6-1=5。以此类推,学生便掌握了6的减法。在此过程中,我也提醒学生记录笔记,所以学生便了解了6的加减法之间的关系。通过在课堂上记笔记,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能够记忆数学课堂上教师所讲授的知识,提升了学习能力。


四、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习惯
        合作学习的方法,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优点,让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培育多方面的能力。因此,教师需要注重培育每个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在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合理地分配每个小组,确保每个小组的学生都能够互补,都能够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长处。例如,在教授小学数学《工程问题》的应用题时,“找出其中的单位1”这个内容相对而言比较复杂,学生经常出错。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学习工程问题。首先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合理分组,确保每个小组内的成员都能够互补,然后为每个小组布置合作的任务:总结出工程问题应用题解题的技巧,归纳出如何寻找题目中的“单位1”。学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共同交流和分享,懂得小组合作的快乐,久而久之,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也逐渐开始和同学共同合作学习,慢慢养成了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
五、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独立思考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条件,通过解决质疑问题,增强学生成就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乐趣。在小学数学学习中,老师应当积极创设学生独立思考的平台,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如在《比一比》教学中,可以先提出爸爸、妈妈与自己高矮,再用动画的效果展现各类比一比:大小、长短、高矮、多少、远近等,引起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六、培养学生预习、复习的习惯
        要学好数学,就必须学会预习、复习知识点。让学生养成提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可以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复习不光是本节课复习,还要对前面知识连贯复习,了解自己的薄弱环节,加强新旧知识点的衔接,理清知识结构,达到学习效果。而在预习之后,学生也能够更为熟练地掌握知识,在课堂进行过程中积极探究,了解问题关键。这类教学模式会比传统学习更具针对性,帮助学生提高。在课堂进行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在课堂学习时仔细听讲,认真分辨各类数学概念。若学生无法完成认真听讲,那么此时的他们也很容易跟不上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保持学生的注意力集中,避免学生掉队,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真正学得知识。过后,教师还要注重课后的主动复习,复习是数学学习的一项基本内容,它能够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让学生在复习路途中了解更为完全的数学学习网络。同时在复习过程中,教师也可提出一些与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的例题,让学生联系生活,从生活出发,加强理解,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之后,学生在学习时也会变得更为轻松,在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细心观察,从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让学生真正爱上数学,建立其基本的数学学习观念。教师还可以通过举例子的模式让学生了解,原来一厘米大约就是一个指甲的长度,通过人的脚印也能推算出人的身高。从该类问题出发,教师可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更为主动地投身于数学学习。
结束语
        小学数学是整个小学阶段中重要课程之一,更能有效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又因数学对孩子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一个巨大的挑战力。在小学阶段,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会更好地促进数学学习,培养良好习惯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能自主地、积极快乐地参与数学学习,在身心愉悦的状态下更好地进行数学学习。未来的探究之路是无限的,只有基础打好了,才能在无穷的宇宙中探求数学的奥秘。
参考文献
[1]苟天茂.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研究[J].教育革新,2020(02):51.
[2]王锦辉.谈小学数学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C].四川省科教创客研究会、四川科幻世界杂志社有限公司.2020科教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一辑).四川省科教创客研究会、四川科幻世界杂志社有限公司:四川省科教创客研究会,2020:193-194.
[3]曹玉荣.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J].中国新通信,2020,22(01):192.
[4]臧子正.数学学习习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培养策略探讨[J].华夏教师,2019(25):55-56.
[5]王红磊.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研究[C]..教师教育论坛(第六辑).: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413-4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