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雄英
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平安中心小学 广东省惠州市 516146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要求越来越高,小学数学教育水平也应不断地提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应从儿童的视角下思考教学方式,尊重小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能主动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
关键词:儿童视角;小学数学教育;创新实践与思考
引言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小学数学教师只是注重学生的分数,一味地讲解考试点,提高考试成绩,并不注重学生的感受,导致教学方式单一,课堂教学枯燥无趣。这样的教育方式会禁锢学生的思维,学生只会按照教师讲解得方式去解答问题。新课程改革的推出对传统的教学理念进行创新改革,让小学数学教师开始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注重小学生的学习感受,充分尊重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在儿童的视角下进行小学数学教育的创新实践与思考。
一、注重与生活的联系性
小学数学是以后学习数学的基础,都是数学的基础知识,只有学好基础知识,才能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数学课本上的内容是有限的,与生活的联系性不强,但是教师应该意识到数学学习与生活的关联性,再进行课堂教学中注重数学与生活的结合,多引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让学生清楚地了解到数学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生活中处处可见数学知识的应用,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生活。例如在学习到“百分数”的时候,教师应先让学生预习百分数的定义,然后在生活中寻找与百分数有关的资料,等到在课堂上教学时让学生踊跃发言说出自己观察到得与百分数有关的事物。有的学生会说:“我爸爸喝的啤酒上写着酒精度8%。”有的学生会说:“妈妈的羊绒大衣上标注着羊绒含量为90%。”还有的学生说:“我在新闻上看到我国的粮食产量与去年相比上涨3%。”学生们说着在生活中常见到的与百分数有关的东西,这样便于教师进行下一步的教学工作,还让学生意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2.增加课堂的动手操作性
数学的内容比较抽象,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较差,思维能力比较直观,对于抽像的数学知识很难理解,如果教师还是以传统的教学方式按部就班的依照书本上的内容授课,学生会很难听懂教学内容,影响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应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易懂,让学生通过动手练习,逐渐理解抽像的知识。在学习个位数的加法时,小学生觉得最难得就是9加个位数的数字,教师可以进行以下做法:首先准备10个盒子,分成两行,每行5个盒子,若干个乒乓球。然后教师告诉学生盒子里有9个乒乓球,外边有4个乒乓球,提问一共有几个乒乓球?让同学将4个乒乓球放1个入盒子里其他3个在外边,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一共有13个乒乓球,这样学生对计算也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下一步让学生自己在脑中想着刚才的操作和计算过程,教师在提问:盒子里的9个乒乓球不变,外边有6个乒乓球,一共是几个乒乓球?学生会想着从外边拿一个乒乓球放进盒子里,盒子里就是10个,而外边还剩5个乒乓球,10加5就是15。将这一过程让学生进行实操演示,加强学生对解题思路的认知度,实际操作与想象结合起来,学生能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在让学生说出为什么要放一个乒乓球进去?学生回答:因为放一个进去就凑成整数10了。教师在问:凑成数字10有什么好处?学生会说:10加5更好计算。然后反复将盒外乒乓球的数字进行改变让学生计算,撤掉盒子和乒乓球后,会在学生地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让学生自然而然的会利用凑十法进行计算。这种教学方式是充分考虑到小学生刚开始接触超过十的加法时,计算出现困难,为了将凑十法教会学生,采用这种动手操作的方式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方便学生的学习。
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使数学课堂充满乐趣。
3.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本
依据教课程改革中的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应做到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将这种教育理念始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在有压力,才能体验数学的魅力,从不同的角度看待数学的学习。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探索过程,让学生积极地思考和自主的探索,在不断的自主学习过程中收获答案,学生会有一定的成就感和喜悦之情,从而让学生的认知能力大幅度的提升。例如在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引导学生了解表面积的定义,然后教师提问:“应该怎样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呢?”学生就会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计算。有的学生会说:“把长方体的6个面的面积一个一个的计算出来,然后相加就得到长方体的表面积。”有的学生会说:“先把长方体的3个不同面的面积的总和计算出来在乘于2就是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师接着说:“这两种方法都正确,但是哪种方法更简便呢?”学生们通过计算和比较得出第二位学生说的方法更简便。在学生思考长方体的表面积如何计算和哪种方法更简便时,都在自主的进行数学知识的探索,教师只是适当的引导学生即可,这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也加深数学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地数学思维能力。
4.用数学例题引发数学的思考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课本上的都会带有例题,教师应如何以儿童的角度进行例题的讲解,让学生更轻松地学到数学知识,这是教师应该思考的教学问题。课本中的例题往往都是抛砖引玉,引出抽象的定义或者概念,但是例题数量少,学生并不能通过一两个例题就可以理解要引出的数学还念或者定义。所以教师在教学时,不能讲完例题就直接把定义讲给学生,这样学生不仅学不到知识,更容易产生数学难学的思想,导致厌恶学习数学。教师应做到以课本例题为出发点,注重数学思维的引导和培养,让数学概念顺其自然的展现出来。在学习到“比的意义”时,教材中是以神舟五号杨利伟拿的国旗和计算飞船的的速度为例让学生认识比,书中说到速度可以用路程除于时间来表示,还说到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这样跳跃性的思维学生并不能理解,他们从例题中并不能理解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教师应以儿童的思维去思考问题,不应该用教师的思维去理解书中的内容,学习的对象是小学生,他们并不像大人的思维一样活跃。遇到这个问题,学生会想到按照书上这么说,还可以用比表示路程与时间的关系,不会因为课本上的个例题就能理解比的含义。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比的含义,在课堂上还应该进行以下教学工作:用3个铅笔和5块橡皮为教学工具,向学生提问:“铅笔与橡皮的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铅笔的数量是橡皮数量的3/5,橡皮的数量是铅笔的5/3。”教师接着学生的回答说:“铅笔与橡皮的数量比3比5,橡皮与铅笔的数量比是5比3.”让学生明白3比5相当于3/5,5比3相当于5/3.这样学生就更容易理解书中所说:两个数的比可以表示两个数相除。以儿童的思维想问题,再用教师的思维帮学生解决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内容,这才是教师正确的教学方式。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应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遵从小学生的思维方式,用儿童的视角进行教学。小学数学教师应积极探所适合儿童的教育方法,将教学进行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彭秋风.儿童视角下小学数学教育的创新实践与思考[J].读写算,2020(30):18.
[2]邹善权.基于儿童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J].科普童话,2019(22):97.
[3]张辛欣.基于儿童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探究[J].中华辞赋,2019(03):185.
作者简介:黄雄英(1976-),女,汉族,籍贯: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小学数学高级教师,本科学历,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