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仙华 楼红燕
(杭州市三墩中学 浙江杭州 310030)
【摘 要】统编教材下名著阅读在教材中提供了阅读的方法指导,加大了阅读量,旨在提升文学素养。作为语文老师,落实名著阅读教学最难的是提高学生阅读兴趣、有效监测阅读成效的问题。本文以“小说名著阅读主题式教学”为研究基点,以“典型案例研究”为载体,结合统编教材新理念,设计和实施了思维导图、游记图、折线图、手帐绘制、主题演讲、奇葩辩论、话剧创作、编写试题和汇编教材三步逐层递进的图说式、思辨式、创新式的阅读链范式,以此来优化老师对名著阅读教学的指导,激发学生对名著阅读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深入阅读。
【关键词】名著阅读 图说式 思辨式 创新式
一、山重水复疑无路——名著阅读小说教学之困境
这几年中考要求的阅读书目越来越多,平时忙于备课、上课、批作业的老师压根儿没有多少时间可以静心阅读,为了应付考试,就征订一些名著阅读练习册来做,更不要谈能够有效地进行阅读课程的设计,指导学生深入阅读了。因为阅读指导不到位, 学生的阅读现状堪忧。
据调查发现,目前的阅读现状可以概括为下面三种:
(一)学生不爱阅读,导致阅读效率低下
很多名著由于年代悠久、个人阅读偏好等,与学生之间有着较大隔膜,无法吸引学生阅读。譬如女生普遍不爱看《水浒》,男生普遍不爱看《简爱》。本身学生就缺乏兴趣,加之老师没有明确的阅读任务,学生的名著阅读显得非常随意,使得阅读效率低下。
(二)学生忙于作业,导致阅读习惯欠缺
初中生学习压力较大,绝大部分学生都忙于刷题应考,学生很少会有时间进行自觉阅读。我校中午是全校统一的午间阅读时间,很大一部分学生还是会将这个时间当作是“修身养性”——一趁机打个盹,或者趁机刷起数学题和科学题。
(三)作业缺少创意,导致阅读深度不够
在平时名著阅读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会出现以下行为:
①缺少过程指导,仅提供阅读目录,学生自行阅读;
②缺少挑战新意,设计识记类作业,简单低阶无趣;
③缺少长期规划,没有制定日程表,学生阅读随意。
初中生本来就存在没有时间读、不想读、懒得读等多种心理,这些常规做法不仅使学生的阅读流于表面,阅读体验不佳,更缺乏自己的深度思考。所以,在阅读过程中切入有效的阅读指导,甚至是课程性质的阅读指导课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直挂云帆济沧海——名著阅读小说教学研究之意义
(一)激发兴趣,提高阅读效率
兴趣是所有学习的开端,也是深入、持续学习的最佳动力。学生在教师的多维激趣和方法指导下完成整本小说的阅读,不仅可以激发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率,还可以逐步掌握不同类型小说的阅读之法,拓宽思维的宽度和深度。
(二)任务驱动,提升阅读素养
教师通过任务驱动,指导学生掌握不同的阅读方法,从而能使学生真正走入文本深处,走进作者内心,真正读懂文本。从切实的阅读过程中收获的知识增长, 也增强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从而也间接促进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真正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天机云锦为我用——名著阅读之小说教学实践策略
(一)图说式--我以我图明内容
1.思维导图梳人物
小说最迷人的地方就在于“曲折的情节”。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可以通过自己的解读充分地梳理情节。众所周知,《水浒传》一直是许多女生最不爱阅读的一本书,因为书中打打杀杀的情节无法让她们爱上阅读这本书。为了调动女生阅读此书的兴趣,我就利用女生爱画画的心理,通过绘制思维导图的方式促使女生去进行阅读。
案例分析:《水浒传》的重点在人,用思维导图梳理情节,完全可以围绕人物来展开。实践表明,学生制作思维导图,能够更加清晰地掌握人物形象,人物涉及的各个情节,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也是学生思考、总结的过程,把书中内容转化成自我理解的过程,是一个知识输入到输出的过程。
2.游记绘图理行踪
游记类小说脉络相对而言是比较清晰,按照游踪来安排行文。长篇小说因为所经历的地方多而导致学生会产生知识点的混淆,所以利用游记绘图的方式来明确行文中的行踪,这有助于学生梳理小说内容。阅读《海底两万里》时就布置学生自己根据阅读的理解绘制游踪图,从而来完成对文本的理解。
《海底两万里》对于学生来说还是男女都喜欢阅读的一本书,曲折丰富的情节能够勾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但是画画航海图,让学生脑子里的故事情节转化成一张直观的地图,更有利于学生来记住整本书的内容,让学生很难遗忘其中的一些细节。
3.折线一图明情节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保尔的成长过程非常曲折,为了让学生能够直观梳理清楚保尔的成长过程,我尝试让学生用折线图来展示。折线图在教学《变色龙》《故乡》等文章时曾经使用过,个人感觉收效不错。
案例分析:这些折线图非常清楚地梳理了保尔的成长过程,而且都能把相关的事例进行勾连。看完书绘制完折线图,保尔的心理路程就清楚直观跃然纸上, 这比做一堆训练题更让学生易于接受和掌握。阅读的最终目的还是要留下些什么,折线图绝对是很好的一种方式。
(二)思辨式--我以我思探主旨
1.手帐绘制析主旨
理解小说人物,以前我们都是习惯于通过“做读书笔记”“绘人物小报”“立人物小传”等方法来品析人物形象。但是换一个新名词,是不是对于学生而言, 是不是更有吸引力?
手帐本的绘制能够让学生对于人物有更深的了解,虽然还是接近人物小报, 但是三位同学的表现结果充分体现了自己对于武松这个人物的思考,表达的是自己的思维,这就是阅读的一种进步。如果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擅长的方式来表现对人物的理解,学生的名著阅读之旅一定能更加愉快。
2.主题演讲抒见解
统编教材八下第一单元是演讲单元,结合教材,我们设置来了关于演讲的大单元活动,我把活动进行了分割,以九年级上为例,一月一本书,9 月份以《艾青诗选》推荐会为主,10-11 月份《水浒传》或《三国演义》人物阐述,12 月份
《世说新语》人物演绎,利用中午的阅读时间和教材的任务驱动进行综合性活动。
综合性活动的开展需要每位同学参与,展示自己的优秀成果,这些成果的呈现,增强学生的成功感,同时在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也在不停的找出错误、纠正错误,对知识是一个复习落实的过程。在其他同学的展示中,学习他人之所长, 弥补自己的不足。每天的获得,提高自我的幸福度,为良好习惯的养成做铺垫,从一开始的抽签决定谁演讲到后来的主动请缨要求演讲,学生由被动阅读转化成了主动阅读,也变得乐于表现自己的观点。
每次一个主题演讲结束之后,我会把所有人的照片加上简短的点评编成美篇发到家长群里,留作纪念也是对学生的一个肯定。当然,一轮演讲下来,我们还是按照学生自己制定的评分量化表给每一个同学打分,结束后根据分数高低评出前三甲颁发奖品。
3.奇葩辩论明真意
一次闲聊,学生说起了奇葩说,关于“神仙打架”说得头头是道,那我就想,如果我们的名著阅读也采用一下这种模式,结果会咋样呢?带着这种尝试心态,设置了一次奇葩辩论,结果带给每个人的是一种有价值的思考, 给文本阅读带来了全新的感受。
虽然我们的条件很简陋,可是学生的辩论能够结合原著,结合社会现状来进行,对于名著的阅读有了新的认识方式之后,学生阅读热情空前高涨。
(三)创新式--我以我创见真章
1.话剧创作见真知
学生可以通过“主题辩论会”“排演剧目”“再创故事”等方式来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我以“排演剧目”为例,来讲解如何探究主旨。
作品虽然比较粗陋,但是对于学生而言一定是一次勇敢的尝试,至少在改编之前他需要去了解一些剧本的知识,对于文本的内容也需要更深入去解读。这样一来,对主旨把握一定会更加透彻,这些都成为语文学习的内容。
2.编写试题呈真解
在课程最后,可以通过研究考试题型、编写试题评价学生阅读的效果, 使得小说阅读最终落地。
案例分析:通过编写试题,学生对水浒人物的相关情节和人物性格特征有了更深的认识。在出题的过程中,学生反复翻阅文本,补全遗漏的细节,进一步梳理人物关系、人物特征,对于考试方向也有了一些自己的理解,阅读与评价就可以同步达到相应的效果。
四、吾将上下而求索——名著阅读小说教学之反思
(一)浩瀚如烟,提高活动设计意识
教师要善于抓住“小”问题,从“小”处人手 ,从“小”中去发现,要学会带领学生走“小路”,理解作品的真正意蕴,达到“通大道”之目标。在前文中,笔者所设计的激趣导读课、主题式实践课都是基于“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理念,通过一个问题、一个任务、一个活动来勾连整本书的阅读。
名著阅读的体量之大,内容之多,如果毫无活动的设计意识,学生自然迷失在茫茫书海之中。因此,提高活动的设计意识是重中之重。
(二)上下求索,优化教学理念
教育是千古大业,培育优秀的社会接班人是每一代教育者的终身信念。然而新时期新背景下,倘若教育者本身的理念没有及时更新,适应时代的需求及变化, 何谈培育更优秀的学子?
名著阅读教学中出现的困难,教师完全可以将自己的学习经验融于教学过程。不少名著对于教师而言也是第一次接触,如果教师能成功的自我教育,相信对于学生的学习一定能够更多的启发。在教学的过程中,以不断转变优化自己的教育理念,改变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同时也助力自身水平的提高。
因此,我们将学习更多,思考更多,实践更多,争取能够形成自己独特的校本名著阅读体系。
五、参考文献
[1]吴欣歆.《培养真正的阅读者---整本书阅读之理论基础》[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6).
[2]温儒敏.《“整本书阅读”功夫在课外》[J].语文学习,2018(1).
[3][余党绪.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母题、议题、问题 ——思辨需要方向、
框架与抓手[J].语文学习.2018(9).
[4]陆岩松.整合问题析意蕴,巧找角度求突破——小说阅读教学的应然路径[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