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原则、求新思变,创建高效课堂 ----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有效性的实践与思考

发表时间:2020/12/1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9月25期   作者:郑翔
[导读] 本文以新课程改革大环境为背景,探讨如何从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数量筛选、
        郑翔
        福建省福州市西峰小学350000
        摘要:本文以新课程改革大环境为背景,探讨如何从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数量筛选、形式改编、编写原则等方面凸显数学课堂练习的针对性和层次性,从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有效性。
关键词: 分层式练习     形式改编     有效筛选
        近年来,随着多元化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引导下,很多老师在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方面都有自己独到的心得体会。说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堂练习设计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面,但在以往的教学经验里,我们有时候过于依赖教科书和练习册上已经呈现的习题,对课堂练习设计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如果在课堂教学中,练习设计不够合理有效,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还抑制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制约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所以如何依据新课程标准,设计出高效、个性化、开放型的课堂练习,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应引起我们数学教师的重视。
        结合几年来的教学经验,我将自己设计课堂练习的一些心得总结如下:
        一、有效筛选练习的“质”和“量”,提高课堂练习的针对性。
        对于已经呈现和编排好的习题,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和基础的不同,有针对性地筛选能够考查学习重点的习题,避免重复性地做同一类型的题目。最突出的一类就是计算题,若是在课堂上没有经过精心筛选,而是一股脑地让孩子完成一大组一大组的计算,一味只求量而不求质,很可能达不到巩固和拓展计算能力的作用。就以复习四年级《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这一章节为例,本章节的计算有几种类型:除数是整十数;除数不是整十数(试商);被除数末尾有零;被除数中间有零。在复习中,就应该根据学生易错的题型有针对地筛选练习,尤其是被除数末尾有零和中间有零两种情况,是学生在作业中常常出错的地方,我们就应该多加强化。
        二、灵活改编练习的“形”和“类”,增加课堂练习的灵活性和趣味性。
        教师可以对现有教材进行一系列改编来形成适合本班学情的课堂练习,包括以下几种形式:
        (1)扩缩改编。即保留题目本身的形式,对同类型题目进行合并或删减,以达到对比的作用。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2、5的倍数》这一章节中,书本配套练习中有一题“92、11、6、28、15、30、78、125、50、110、33、70中,2的倍数有( );5的倍数有( );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数有:( )”
在课堂上引用此题时,我增加了“这些数的特征是:( ),再写出这样的三个数:( )”,目的在于通过经历从分辨数到创造数的过程,进一步加深对2、5倍数的特征的认识。
        (2)逆向改编。可以将原有练习的已知条件转化为问题,原来的问题调转为已知条件,或补充新条件,生成新练习,目的在于能够让学生经历求解一个问题的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可以充分理解知识间内在联系。例如:五年级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一课中,原有练习为“一个正方体的棱长为5厘米,求它的表面积”,可以补充练习:已知一个正方体的表面积是216平方厘米,那么它的棱长为(  );一个长方体的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它的表面积刚好和前一个正方体的表面积相等,请问它的高是(  )。  
        (3)形式改编。数学课堂练习有多种形式,填空、选择、判断、解决问题、作图操作等等,在教材中,根据知识点的考核方式和学习要求的不同,有区别地将练习设计成不同的形式,以期达到最好的考查效果。

教材设计根据的是学生的普遍性,而我们在设计时,应该还要关注本班学生的特殊性,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良好程度,对知识的接受度情况,对练习进行一些形式上的改编。在《商的变化规律》这一课的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利用商不变性质进
行的竖式计算,在作业中,我班学生常常会犯一个错误:
算出商后,余数却跟着被除数和除数一起缩小了。针对这
种情况,我特意尝试将一道原本的竖式计算题改成了判断
题,目的在于让学生经历一个主动纠错的过程,自己找出的错误,会比自己犯错被别人纠正,印象来的更为深刻,这样学生会更好地突破“余数不随着被除数和除数的变化而变化”这一易错点。
        三、遵循课堂练习设计的“尺”和“度”,体现课堂练习的科学性。
        不论是对于教材练习进行改编或是自编练习的形式,小学数学的课堂练习设计都有其应当遵守的基本原则:
(1)巩固性原则。
        课堂练习设计本身有着巩固新知,学习反馈的作用,因此在设计中,巩固性成为最首要和重要的原则。练习的设计要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尤其是知识与技能目标展开,要突出教学重点与难点,围绕学生易错和常错的题型,应该有针对性地加强和巩固,只有夯实基础,才有开拓思维的空间。
   (2)针对性原则。
        我们常常会听到很多一线老师在抱怨,为什么同样的题目,学生见了很多遍,做了很多遍,可还是做一次错一次。就以“计算长方体表面积”这一知识点为例,题型就有好几种,粉刷教室墙壁、给游泳池贴磁砖、给鱼缸装玻璃、用铁皮做烟囱等等,解题方法都是算长方体不完整的表面积,我自己在课堂上对于错题也反复讲解过好几次,但是学生的正确率总是提高得很慢,我尝试对学生的错误进行分析,发现基本上有以下几种类型:按完整表面积来算、不理解哪个面不算、纯粹的计算错误。我针对犯不同类型错误的孩子设计了一段时间的强化练习:比如不理解图形构造,搞不清哪个面不算的孩子,让他们多画多观察长方体的立体图,分别单独计算长方体的前后面积、左右面积、上下面积,辨别游泳池,烟囱等生活常见物的构造;对于计算能力差的孩子,只能先从口算笔算等基础的计算题入手加强巩固计算能力。经过强化,我发现孩子们理解这种题目的能力提高了不少,正确率也有所上升。此次的尝试,让我真正的感受到教学这一门功夫的博大精深,就单单是针对同一种题目的不同犯错类型,都可以有不同的教学手段和练习设计方式,也让我对新课程中越来越重视的“因材施教”的理念有了更深的思考。
  (3)层次性原则。
        课堂练习设计要讲求一个层次递进,要对学生的能力做一个从夯实基础到拓展提高的过渡上升,因此,设计过程中,要有渐次的梯度。第一层是基本练习,起到巩固基础知识和技能的作用;第二层是综合练习,涉及了两种或更多的知识点,对之前学的相关旧知和当天的新知进行融合,要体现知识的阶段性和系统性,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第三层是提高练习,针对学有余力的孩子,应该在课堂上有一个拓展思维能力的空间。
  (4)开放性原则。
        课堂练习设计过程中,还应注重练习的开放性,比如没有固定解题模式,可以从多个角度多个方式探究得到不同结果的题目;也可以是没有固定答案,可以引发学生讨论,思考的题目;还可以是具有创新性,能够引起全体学生兴趣并参与研究和完成的题目;同时还有一些和生活知识联系紧密的,能够活学活用,学以致用的题目等等,这样类型的题目都符合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的开放性原则。
        在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的研究领域,很多老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摸索出了很多的宝贵经验,也做出了许多优秀范例,我们年轻教师在参与学习和付诸实践时,可能还会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过分追求新意,对练习的针对性和层次性把握的不够。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依然会依据新课改的理念,循着前人摸索出的道路,扬长避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更好地为人民教育事业服务。
        

参考文献:
[1] 张春燕??《小学数学课堂有效练习的设计策略探究》--《数学学习与研究》
[2] 柳松芬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练习优化设计策略》--《小学教学参考》
[3] 林瑜《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