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发表时间:2020/12/1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9月第25期   作者:黄峰
[导读] 思维导图的表现形式丰富,同时具有直观性、系统性及发散性等特征
        黄峰
        连江一中鲤鱼山分校 福建福州350500
        摘要:思维导图的表现形式丰富,同时具有直观性、系统性及发散性等特征,能帮助学生将不同的知识点进行有序梳理,深化对知识的理解,继而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同时,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与良好阅读习惯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为此,本文主要探讨了在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中思维导图的运用优势与具体运用,并简单总结了几点需要注意的问题,以供参考。
        关键词:思维导图;初中语文;群文阅读;运用
        引言:群文阅读指的是在相应的时间内,对多篇文章进行同时阅读的一种方式,比较适用于新教材的阅读教学。首先,这种阅读方式可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让学生的阅读效率与质量得到提高;其次,群文阅读是同一类主题文章的阅读,所以通过这种1+X的方式,可以促进学生阅读深度的增加。而思维导图具有系统性、直观性与发散性的特征,将其运用于群文阅读中,不仅可以更好地调动起学生的群文阅读积极性,还能增强学生的群文阅读思维,提升群文阅读教学的效果。
        一、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优势
        思维导图是东尼·博赞在19世纪70年代创立的一种笔记方法,其主要是以图文并重的形式,直观地表现各级主题的关系,利用阅读、记忆与思维的规律,帮助人们高效学习,同时可以有效激发人的大脑潜力。运用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习者将思考过程可视化,当学习者遇到问题的时候,可以迅速找到与之对应的符号性表征,便于学习者检索知识。将思维导图运用于初中群文阅读教学中,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优化教学方式,尊重个性。在以往的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着重于个人分析及解读,并未尊重学生的个性。而在素质教育全面普及的背景下,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而运用思维导图,可以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更加重视对学生的点拨。学生进行思维导图制作的时候,其前提必须是建立在对文本有一定的了解之上,在绘制的时候,学生需要根据自身对文本材料的理解、思考与感悟进行,而这就涉及学生的个性化问题,所以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将会具有个性化的特征。其次,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所使用的线条、图片以及文字形式等,都体现着他们的独特个性,因而将思维导图运用到群文阅读中,可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对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自主学习能力具有积极作用[1]。
        二是,发散思维,开放学习。在绘制思维导图时,通常都是以某一个关键词为中心,引起形象化的构造,进而实现放射性思维的直观化、具体化。对于有着联系的事物,思维导图通过关键词连线,并通过色彩与图像将其放射性地描绘出来,让学习者可以根据关键词进行想象。在群文阅读中运用思维导图,可以让学生根据关键词快速联想文本内容,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
        二、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1.运用思维导图,激发学生群文阅读兴趣
        思维导图有着直观性的特征,所以教师要借助这一特征,缓解与消除学生同时阅读几篇文章的畏难情绪,激发出学生进行群文阅读的兴趣。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将丰富的知识点通过文字、图片与线条等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该体系具有形象性、直观性的特征,可以有效唤起学生群文阅读兴趣。当学生一旦对群文阅读产生了兴趣,接下来的群文阅读教学也将变得更加容易,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也就变得更加轻松。例如,在九年级上第六单元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将这一单元的四篇文章:《刘姥姥进大观园》《三顾茅庐》《范进中举》和《智取生辰纲》,从故事内容、故事主人公、语言特色及主题思想等几个方面进行整合,以思维导图载体为学生打造一个“故事会”,以此调动学生群文阅读的积极性,保证群文阅读的效果。


        2.运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群文阅读思维
        发散性也是思维导图具有的一大特点,在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基于思维导图的发散性特点,培养学生的群文阅读思维。具体而言,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主要是将同一主题或同类主题的文章进行整合,所以教师可以运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总结、概括等构件内容逐步深入的思维导图,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去分析文章,理解文章的主题。在此过程中,教师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绘制思维导图,然后经过交流、分享与借鉴,对学生的群文阅读思维进行拓展[2]。例如,在《刘姥姥进大观园》《三顾茅庐》《范进中举》和《智取生辰纲》这四篇文章的群文阅读中,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从文章的人物特征、语言特点或事情的发生、经过与结果去绘制相应的思维导图,随后展示各小组的成果,之后进行交流与总结,这样既能强化学生的阅读理解与感悟,也可以大大提升学生群文阅读思维能力。
        3.运用思维导图,优化学生群文阅读效果
        除了直观性、发散性的特点,思维导图还有系统性的特点,教师在运用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就可以基于系统性的特点,帮助学生在阅读中不会局限于某个语句或某个段落的理解,而是可以从全局上出发,把握文章的核心与要点,进而聚焦式地解决问题。此外,在学生进行学习的过程中,系统性的特征可以促使学生形成严谨思维的习惯,让学生在阅读文章时,自觉进行补充阅读,以此达到最佳的群文阅读效果。例如,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篇文章的讲解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其他与鲁迅有关的文章或他人对鲁迅进行评价的文章,人员周海婴的《鲁迅与我七十年》,巴金先生的《悼鲁迅先生》等,并指导学生通过绘制思维导图的方式,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联系起来,进而提升群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三、思维导图在实际运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需要确定一个主题
        思维导图的运用中,必须有一个主题,否则将无法运用思维导图完成教学活动。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学目标就是主题,它不仅包括能力培养上、知识上的目标,还有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目标,而对于这些目标应该如何进行融合、侧重,需要基于实际教学进行确定。通常而言,语文阅读的知识点就是教学主题,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在明确主题的前提下,轻松、愉快地完成思维导图的绘制,这是运用思维导图的关键,如果指导效果不佳,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将会很难起到应有的作用,不利于学生进行有效阅读[3]。
        2.给予学生充分绘图的时间
        在绘制思维导图的时候,教师应该明确笔记是无法跟上阅读速度的,所以务必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绘图时间,尤其是一些比较重要的知识点上,要有意识地停顿,让学生能够引起重视,并在黑板上可以将关键词写出来,促进学生有效绘图。保证后续教学的顺利展开。此外,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尽可能让学生可以独立完成,不要过多干涉与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即便有问题也要在不打断学生学习的前提下,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注意,保证学习过程的完整性。
        结束语:综上所述,思维导图有着系统性、发散性与直观性等特征,将其运用于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中,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群文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群文阅读思维,使群文阅读教学的效果得到大幅度提高。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重视对思维导图的研究,不断探索其新的运用方式,从而推动初中语文教学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徐秀芹. 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 山海经:教育前沿, 2020, 000(002):P.1-1.
        [2]肖静. 浅谈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群文阅读中的运用[J]. 中学生作文指导, 2019, 000(007):55-55.
        [3]秦红英. 浅谈思维导图在语文群文阅读中的运用[J]. 数字化用户, 2019, 25(004):223.
        【作者简介】黄峰(出生1971年10月~),性别男(民族:汉),籍贯(福建省、连江县),学历本科,职称:高级教师。工作领域:初中语文教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