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融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发表时间:2020/12/1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9月第25期   作者:史桂静
[导读] 本文就运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融合进行了深入分析
        史桂静
        天津市静海区实验小学      301600
        摘要:本文就运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融合进行了深入分析,针对培养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兴趣和习惯提出了需要进行课前预习,指导学习的方法等采取开放式的学习评价策略,为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提供了有效策略。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融合;小学语文;自主学习

        信息技术的加入有助于构建师生积极互动的教育新模式。信息技术带来了新的教育改革,扩展了学习的手段与范围,使师生拥有了获取信息的平等地位。
一、借助信息技术进行课前预习
(一)课前进行网络学习,助于课堂上理解课文内容
        小学语文教学提倡课内外知识结合起来,学生自己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资料。
语文课堂有时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课文,往往会对文章所叙述的时代背景进行阐释。网上资源具有很好的共享性、无限性、适时性等特点,为学习者主动构建知识提供了充足的信息资源。如果小学生在课前通过网络资源自主探究课文时代背景,将有助于课堂上理解课文内容。比如在讲授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15 课《大禹治水》时,教师在课前预习案上问学生:洪水使人们产生哪些生活困难?大禹用什么方法治好了大水?大禹几次路过家门口?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课前预习,了解大禹的历史背景,并让学生们发起思考,在现在幸福美满的生活里,如果你是大禹的邻居,你想对大禹说什么?让学生们自主探究与大禹有关的还有什么历史?
(二)借助信息技术进行课前预习自选疑点
        老师在课前预习案中根据课文内容,自己设置一些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会产生的问题,问题设置要合理、有层次。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信息技术水平等自选问题进行探究。与此同时,在相关信息技术建议指南中有提出,学生学习的方式与技能中提出“能利用信息技术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能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尝试应用新技术解决问题”。课前教师给学生充足的预习时间,看能不能让学生自己发现课文中的疑点,并对自选的疑点进行分析,自己进行解决问题,不能解决的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学习方式与技能探究解决自选疑点[1]。
二、借助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语文教学首先应该立足于课堂,课堂教学过程就应该是一个信息获取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引导学生主动收集、处理、获取信息,对教师的教学内容及课本知识认同,那么学生会从传统教学中被动、服从的地位上升到自主、探究的地位。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生动情境
        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运用多媒体创设生动活泼的导入情境,利用丰富的多媒体的表现形式,如声音图片等视频,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静态的文字变成动态的形声结合的画面,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情感,自主地进入到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情境中。

在教统编版小学语文《海底世界》这篇课文时,老师就在课文的开头情境创设中让学生先听《海底世界》的视频,让学生知道《海底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并在视频中让学生直观的看到海底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引起学生的兴趣,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到课文角色中去,再让学生朗读这篇课文的时候,学生也会不由自主流露出真挚的情感[2]。
(二)利用信息技术形象直观的展现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抓住重点、难点,发掘出能激发学生讨论并思考的问题,
调动学生探究课文内容,解决该问题。但有时候,学生和作者所生活的年代不一样,缺少与作者相同的生活经历,仅仅通过课本上的文字,没有办法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难以理解课文中重点、难点。这时我们可以运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融合的方式有效地把抽象内容化为具体内容,通过信息技术把课文中难以理解的内容或者理解课文起重要作用的内容展现为听得见的声音、看得见的形象的课件,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感知更多的信息,最大限度地发挥小学生的潜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提高小学生课堂学习语文效率,激活学习的内因[3]。
(三)利用信息技术模拟课本内容真实环境
        陶行知曾说:“儿童的世界是儿童自己去探讨、去发现的,他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真世界。”要引导学生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大多数小学生的思维是形象思维,但并不能说
明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只停留在形象阶段,运用信息技术对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材料模拟实境,积极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情境,小学生在情境中才会有效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对课文内容的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促进小学生思维向深层次发展。因而激发小学生求知的兴趣,主动地参与、探索,提出新问题,提高小学生课堂自主学习积极性[4]。
三、借助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课后自主探究文本知识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无时不在。教师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展学生学习 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感觉到在平时生活中就不知不觉地学习了语文 ,语文学习会变得丰富有趣,这样就会 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课后根据课文内容借助信息技术进行拓展, 使他们在信息搜索、搜集过程中,充分运用所学的知识,能更透彻地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各种语文能力[5]。
总结:
        信息技术是教学手段,是学习工具。 运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融合最终实现教学最优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深化学生情感活动,能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 提高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薛惠芬. 运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融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J]. 读与写, 2017, 14(004):55-69,72.
[2]郑美华. 运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融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J]. 教师, 2019, 000(031):46-47.
[3]吴涛. 运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融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J]. 读书文摘(中), 2018, 000(012):P.206-206.
[4]童跃. 利用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开展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案例[C]//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路径——第三届中小学数字化教学论文案例集. 2018.
[5]周乃萍. 信息化环境下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 求知导刊, 2019, 000(019):126-12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