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借力课外阅读发展学生思维

发表时间:2020/12/1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9月第25期   作者:孙跃方
[导读] 教师借力课外阅读发展小学生数学思维时,要基于小学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特性
        孙跃方
        潍坊市寒亭区第二实验小学  261100
        摘要:教师借力课外阅读发展小学生数学思维时,要基于小学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特性,这样才有助于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广大教育工作者应不断探索,深入研究,为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不断努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课外阅读
        引言
        课外阅读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增长他们的数学经验,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沉浸在数学学习的欢乐中,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也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由此,本文简要论述小学数学教学基于小学数学的学科特性,遵循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借力课外阅读发展学生思维三方面,以期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希望对相关工作者有所帮助。
        一、基于小学数学的学科特性,借力课外阅读发展学生思维
        小学数学不仅具有数学学科的抽象性、逻辑性、严谨性与运用的广泛性,还具有较为明显的趣味性、生活性和体验性。因此,教师在借力课外阅读发展学生思维时,要将小学数学这几个特殊的学科特性作为切入点。
        (一)趣味性
        数学在很多小学生眼中是枯燥、重复的计算练习,但很多人穷其一生都在研究它,可见数学的独特魅力,只是小学生没有发现其中的趣味而已。因此,教师要从数学的趣味性出发,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好玩的数学》《趣味数学》《魔法数学》等书籍都是以数学的趣味性为出发点,从奇妙的数字、好玩的算术、迷人的图形、数学家的奇闻趣事等入手,引领学生从全新的视角去探索与发现数学知识。这在拓展他们数学思维的同时,也促进了他们科学探索精神的形成。课外数学书籍能够把难懂的数学知识变成一系列好玩的游戏与故事,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轻松掌握数学知识,让学生知道数学不仅是数字、例题与公式,还有趣味杂谈、历史与生活,让他们不再惧怕数学,不再感觉数学枯燥,而是发现数学是好玩的、简单的。
        (二)生活性
        任何知识都来源于生活。教师在借力课外阅读发展学生思维时,要将数学知识回归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经历了什么、学会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对什么感兴趣,让学生从生活的视角认识数学。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运用数学思维在生活中寻找、探究、发现,进而真正认知与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
        (三)体验性
        数学教学不仅是在数学课堂教授知识,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与问题解答的正确率,还要注重学生学习数学的体验。特别是在借助课外阅读发展学生思维时,教师更不能把课外读物中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某些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虽然小学生的数学知识掌握程度与数学能力相对有限,教师也要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去精细阅读、细致观察、简单证明、粗略总结。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切地体验阅读数学课外读物的过程,真正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


        二、遵循小学生数学学习特点,借力课外阅读发展学生思维
        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无论是生活经验还是数学能力都相对有限,他们的数学学习是以思维的具象性、知识的问题化、过程的再创造等更为直接的方式进行的。因此,教师在借力课外阅读发展学生思维时要基于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进行。
        (一)思维的具象性
        数学虽是对生活严谨、抽象的总结,但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仍是以具体、形象的思维为主要学习方式。因此,教师在借力课外阅读发展学生思维时要基于此特性,把抽象的数学问题具象化,让学生对具象化的数学知识进行自主概括总结,变成抽象的数学概念。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还能够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发展。与此同时,教师也要意识到无论是何种小学数学课外读物,编写者在编写的过程中也是基于学生思维具象性的特点,把一些数学问题具象化,以便让学生理解。因此,教师在借力课外阅读拓展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时,要注重学生各种思维之间的互相衔接与转化。数学思维的形成遵循着一定的规律,是按照由数学表象认知到数学知识联想再到数学想象的顺序发展的。教师在注重思维具象化的同时,不能忽视其他形式的思维,也不能把各种思维之间的联系割裂开来,要注重一种思维形式向另一种思维形式的过渡与衔接转换。这样才能让课外阅读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二)知识的问题化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知识往往是以问题的形式出现的,这是基于小学生数学学习的认知规律设计的。问题是数学学习的核心,既是学生思维的动因,又决定着学生思维的方向。一般来说,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往往会先根据问题情境,在脑海中构建出清晰的数学图像,再结合已有的数学知识、数学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类比、整合,想象可能发生的情景,以此来不断完善自身的数学知识结构,让自己的思维更灵活、更发散。而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也是他们对自身数学知识结构不断重组的过程。与此同时,面对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小学生会更急于表现、跃跃欲试。在成功解决课外阅读中的问题后,学生不仅能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还能够锻炼数学思维能力。
        (三)过程的再创造
        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也是一个积累知识、经验的过程。在知识再创造的过程中,学生的数学思维也得到发展。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借力课外阅读指导小学生进行思维拓展时,要充分了解学情,能够合理估算学生的潜能,并通过引导他们多观察、实验、思考、交流的方式,让他们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去探索数学知识[7]。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课外阅读中提升自身的数学思维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数学是一门客观研究生活中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学科,常以严谨、抽象的形象呈现在人们面前,这让很多人忽视了数学被发现、被创造的艰辛历程和研究者在钻研数学时所使用的非常规手段,致使许多学生在谈及“数学思维”时常把它等同于抽象思维。这样的错误认知会使学生惧怕数学思维的训练,甚至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这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极为不利。而数学课外阅读,以其趣味性、知识性,能够让学生了解更多数学知识发展历程,从而激发学生兴趣,拓宽学生视野,进而让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浅析概念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夏慧兰.??科技资讯.?2020(10)
        [2]数学文化观视域下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策略初探[J].闫红煜.??科技资讯.?2020(1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