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造力培养策略

发表时间:2020/12/1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9月第25期   作者:王琼
[导读] 小学生作为成长中的个体,能力发展的基本趋势总是由简单到复杂
        王琼
        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田坝桥镇教育管理中心  551700
        摘要:小学生作为成长中的个体,能力发展的基本趋势总是由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自我中心”到“逐步社会化”,从低级水平的“协调发展”到高级水平的“协调发展”。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所表现出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那种独立操作的能力,那种获得和运用新知识、新本领时呈现的智慧能动性,能够独立感受事物、独立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欲望,这正是学生创造性能力的萌芽和基础。数学本身就是思维的体操,是一项创造性劳动,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本身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关键字:小学数学;创造力;培养策略
        学校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从现代教学论的观点看,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过程,也是学生的发展过程。同样,课堂教学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过程。随着创造教育的开展,最终要集中探索教师如何通过课堂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意志、创造思维能力和素质,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和创造激情;挖掘教材本身所蕴含的创造性因素,指导学生创造性学习,渗透创造教育思想;教给学生创造的方法;研究教学过程,构建创造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等等。数学是一门具有髙智力价值的学科,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基础课,数学教学活动中蕴含着无穷的创造因素。
        一、激发学生创造力兴趣
        学生兴趣提高能够让其增加注意力并全身心融入课堂,有利于知识把握,吸收课程内容简单快速。小学时期学生关注点分散。较多事情都易引发学生关注度,教师应把情景互动与实际生活结合,逐渐增加学生兴趣并发展其创造力。例如,学生学习表格知识,教师课程内容讲解完毕,让学生自我练习。要求学生列出家庭成员每天看电视时间。学生自己思考,列表格过程即其进行自主思考与创造。此做法既能从学生感兴趣的方面入手,其乐于学习并操作,又能让学生关注家庭成员,拉近双方距离。
        让学生大声说“不”。教学任务完成后可以讲解与本课知识关联的课文知识点。在探讨过程中,学生能够表达自我观点,提出自身困惑。当学生遇到自身不理解的知识,其会主动求知答案此时便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教师解答困惑,学生对该课程内容加深印象,知识点记忆牢固,面对相似情况便可自我解答,日后发现新难点亦可以发挥自我创造力。
        二、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小学时期学生年龄尚小,上课焦点无法集中于教师。针对此种情况,教师在授课教学上需转变方式。给予机会让学生动手解决课堂难点,引起学生兴趣又提高学生专注度。
        分小组探讨问题。适合动手解决的课程教师应让学生自我解答。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提出问题让各组分析。如学习运算法则一课。教师留出运算题目,每组成员两人计算同一问题,计算结果两人比对,发现错误互相帮助解答,确实难以理解寻求教师帮助。教师起辅助作用,点拨学生思路,让其自我思考,学生理解并掌握知识点。教师再次提出同类型题目,学生若再次答对,表明其吸收课程内容,若出现错误,教师应逐渐指导,帮助其找寻正确思维方法。此种方式能够让学生自我操作并分析探讨较难知识点,自身经历如何运算可以牢记课程内容,提高课堂效果。学生自身思考疑惑点,培养其创造力的产生与运用。
        三、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为创造能力提供突破口
        首先,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和能力。培养以积极的态度注视事物的习惯,有助于观察力的发展。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是指乐于观察、勤于观察和精于观察。乐于观察是指对周围的事物有强烈的兴趣。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教师要积极引导他们对好奇的事物加强观察。

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的认识”时,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得出事物的形态、特征,并比较事物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并将内容引申至学生生活中,让学生说说自己平时生活中所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让学生无意识地认识到:不但在课堂中要培养观察的习惯,在平时生活中也同样要培养观察的好习惯。
        其次,引导学生确立观察的目的。目的性是观察力的最显著的特征。有目的地观察,才会对自己的观察提出要求,获得一定的广度和深度的锻炼。反之,如果是无目的地观察,东张西望,对事物熟视无睹,那就锻炼不了学生的观察力。只有带着目的的观察,才是有效的观察,才能尽快地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为学生确立观察目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然后有所思、有所获。
        最后,锻炼学生的认真细致的观察态度。观察要有认真细致的态度,因为这是深入观察的重要条件。如果粗枝大叶,匆匆浏览一番,不能在观察的细致性和深刻性上下工夫,那就很难发现事物包含的隐蔽的和细微的因素。因此,教师要注意通过各种锻炼,让学生学会善于捕捉那些稍纵即逝、不为一般人所注意的细微现象,以此来提高学生观察的能力。
        四、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创造能力提供基础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创造“潜质”。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提出不同凡响的见解。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需要教师通过各种手段去刺激、引导,如准备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具(如实物、挂图、教学资料等)以及创造良好课堂氛围。要允许学生走入“误区”,在思维摩擦中,自省自悟。学生在进行创造性思维中,难免出现错误,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冒险,敢于犯错,要善于以“错误案例”催开学生的创造之花,对学生知识性、结论性、判断性的错误,教师不要马上给予否定评价,要以点拨为主,采取激励、暗示、提醒等方式,促使学生继续思维,把改进的机会留给学生,在矫正误点的同时,促进学生的自悟,启动学生的创造潜能。
        五、开发学生的想象力,为创造能力提供翅膀
        首先,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挥充分想象。心理研究表明,有创造性的孩子往往会因为自己的思想和行动方式偏离通常的模式而感到不安。他们最初对事物的学习和模仿通常能受到赞扬,但一旦有了“异想天开”的想法和做法以后,教师或家长也许会有不同的反应了。可能有的教师告诉孩子:“别再胡闹了。”也可能有的教师会很高兴:“真是个聪明的孩子。”孩子创造的积极性更应该细心加以保护,以便给孩子一种“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勇气,让他们充分发展自己的创造性。
        其次,教师要及时为学生创造“想象”的机会。小学生从一个无拘无束的环境突然进入严肃的学校,难免产生压力。经过长期的校规校纪的教育,他们在思想行为方面也往往不敢“放肆”。这就在无形中给他们的思想套上一把“枷锁”。因此,教师要及时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在各种场合为学生的想象创造机会。
        总之,教师要清醒的认识到创造能力不是纯粹的理论,不能单凭讲授的方法使学生掌握,创造能力也不是简单的一门技能,不能通过简单的模仿和练习就可以获得。教学中老师对学生创造能力培养,一定要做好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而培养有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的人才是中华民族振兴的需要,我们应当共同从课堂做起。
        参考文献:
        [1]教育科研方法.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现代教育科学研究导引.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7.
        [3]吴新武等.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导论.香港:香港教育出版社,200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