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探讨

发表时间:2020/12/1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9月第25期   作者:朱明丽
[导读] 在新课改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培养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目标,
        朱明丽  
        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第二小学  657100
        [摘要]:在新课改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培养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目标,也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这需要每一位数学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为此,本文主要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进行分析,以供相关教育者的借鉴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策略
        近年来不少数学教师也致力于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将习题练习看作是问题、问题设置与生活实际脱离、未让学生经历问题解决全过程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使得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得不到真正的培养。

一、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原则

1、趣味性原则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在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时,应遵循趣味性原则,即结合小学生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及智力等方面,采取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方法,以此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其能够积极参与其中,从而得到有效的培养。教师应当明确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如果只是教师一头热,但学生兴致缺缺,则难以取得进步。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时,应注重通过有趣味性的问题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从而实现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目的。
2、实际性原则
        数学本身是一门逻辑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且包含许多抽象性的知识内容,对于小学生而言,容易因为难以理解而产生抵触的心理。这就需要小学数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工作,要注重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通过引入具体、生动的生活例子,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同时,提升他们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如果只是一味地进行“题海战术”,而不重视实际生活的联系,那么只会让学生对数学产生畏惧心理,更加不愿意面对数学问题,也就无法实现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目标。
3、反复性原则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并不是一蹴而成的,而是需要反复进行磨炼和推敲,如果只是一时新鲜或者一时反响便作罢,不仅达不到教学目标,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因此,对于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不是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就能实现的,也不能急功近利,只图分数快速增长,需要教师不断坚持反复,这也是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最重要的一项原则。

二、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策略
2.1结合学生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需要注意的是,在创设这个问题情境时,不适合学生进行提前预习,因为学生通过预习知道了结果,就容易对过程探究失去兴趣。而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如何保证这个问题“短平快”,这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以此创设出相应的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不断探究过程中,积累问题解决的经验,从而提升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以一年级“立体图形”这部分内容为例,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立体图形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此时教师可以通过搭建积木的方式,通过引入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场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兴趣,并由此促使学生独立思考立体图形的特征,然后根据老师的要求进行积木搭建;又比如,针对低年级学生可以创设“班级一共多少人?”“我的班级在哪里?”等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以此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然后运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世界。


2.2设置开放性的问题,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过程中,教师在设置问题时,不仅要关注问题的实际性和趣味性,也要注重设置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清楚“解题有法但无定法”“答案不唯一但要有道理”,解决以往教学过程中学生问题解决方法单一化、思维僵化的不足,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比如,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从学校到家一共有2条路,一条路3千米,但上学高峰期经常堵车,另一条路5千米,基本不堵车。如果是你,你会选择哪一条路线?原因是什么?”通过设置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并分别说说自己的答案,虽然答案不唯一,但是只要能够讲清楚道理便可。当然,教师在设置这样开放性的问题时,也要考虑学生的年龄及知识储备情况,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可设置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用数学思维去思考问题的同时,提升他们的数学基础知识能力,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设置一些思维扩散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收集相关的材料,并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综合能力。
2.3教会学生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思维方式
        首先,可以针对同一个问题,引导学生尝试运用不同的解题方法去解决。以解决“不规则物体体积”一问题为例,教材中要求学生计算出梨的体积,教材中给出示例方法为:在量杯中装满水,将梨放入,并记录水位上升后的数据变化,通过总体积减去水的体积,便可获得梨的体积。可否将量杯中装满水后再将梨放入?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等等。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同一问题不同的解决方法,以此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其次,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关键也在于学生能否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去解决问题,这需要教师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一般是分析法和综合法,辅助方法为画图法、列表法、假设法等,并从一年级开始进行训练,贯穿全年级,以此提升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学生通过这样简单地画法后,能够更加清楚数量关系,并在之后的练习中加以运用。
        
三、结语: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师长期不断坚持努力,并抓住问题的关键,把握问题的内涵,以此为学生搭建问题解决的“练兵场”,从而让学生在不断的训练过程中积累经验,发展智慧,进而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泽方.谈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策略[J].才智,2019(27):103.
[2]区杏湘.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的策略能力培养探析[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26):144-145.
[3]刘锋.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策略探究[J].学周刊,2018(31):47—48.
[4]刘绪毅,魏华蓉.新课程下小学生数学“解决问题”策略的培养[J].数学教学通讯,2018(22):3-4+7.
[5]魏金花.在解决问题中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8(9):75.
[6]邱良洪.基于“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2(36)
[7]杜茜.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J].科教文汇,2013(2).
[8]彭国庆.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方法[J].教学与管理,2012,(32).
[9]邵丹.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方法[J].数学大世界(中旬版),2018(9):42.
[10]张艳红.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审题能力的培养路径分析[J].中外交流,2018(29):165.
[11]李彦刚,唐亮.关于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思考[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14(08).
[12]曾宪跃.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4(3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