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几点思考

发表时间:2020/12/1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9月第25期   作者:杨林
[导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有关课程改革的目标中有这样的内容
        杨林
        四川广元外国语学校: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有关课程改革的目标中有这样的内容:“改变教学过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课改精神的指导下,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设计中处处以学生为中心,处处体现以学生为本 。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教师为中心”还是“以学生为中心”已不再是评价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是否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要,学生是否学会了知识,积极参与课堂,主动发展”是评价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这是专家的观点,也是越来越被老师们接受的观点。我们应该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以我上《水的利用和保护》的第二课时为例,本节课的重点讲是学习水的污染和净化(沉淀法、过滤法、蒸馏法),按教研组的计划,是为了研究初中和小学的教材衔接(小学四年级上册中对过滤法已提到),中小学同时开课,找初中和小学教学中着重点的不同。由于要开公开课,我在开课前先试教,但在试教时感觉不好,时间不够,且课堂纪律较难把握,故在开课时选择另一种“保险”的方法来上。
        在教学预设中讨论水的污染用5分钟,讲沉淀法用3分钟,重难点-----过滤法用30分钟内,介绍蒸馏法用3分钟,最后的总结约3—5分钟。两节课不同的处理点在过滤法教学上,试教时以学生实验为主,在实验的基础上让学生交流失败的原因或成功的经验,总结出过滤时的正确操作;而在上公开课时以启发式提问和教师的演示相结合,总结出过滤时的正确操作,具体的教学过程如下。
        在试教时我让学生先看书本上第44页的活动3分钟,然后介绍过滤法中的仪器,要求学生用提供的仪器对不加明矾的泥浆水搅拌后进行过滤,有问题举手示意。按照以下的步骤学生开展活动:
        ①学生动手装搭仪器、叠滤纸、倒泥浆水、得到过滤的成果。(约20分钟)②各组互相观察对比滤液的澄清度。有些学生的滤液较为干净,有些学生的滤液较浑浊,也有些学生没有过滤出水。(约2分钟)
        ③对成功的小组进行表扬,让他们出示成果,介绍成功的经验。(约4分钟)④实验完成质量较好小组去观看没有成果或过滤得到的滤液比较浑浊的同学实验装置,与他们交流互动,找失败的原因。(约5分钟)⑤实验失败的小组介绍失败的原因,提出改进的措施或意见。(约4分钟)⑥组内自评,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评价活动,点评本组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点。(约2分钟)⑦初步解决了滤纸的折叠方法,滤纸边缘和漏斗边缘、滤液的高度的问题,玻璃棒的作用和使用方法,总结出过滤时的操作要领“一贴二低三靠”。(约3分钟)
        在互相评价交流中,在思考和讨论中,学生不知不觉地将存在的操作问题一个个找出来,又一个个想办法解决;学生不断地发现错误的操作,不断地修正已有的“经验”,从中领悟正确的操作方法。从学生开始实验到得到成果、汇报讨论用了约40分钟(已拖堂5分钟),蒸馏法的教学和三种净化水的方法的对比根本没办法进行,相当于教学任务只完成了五分之四。学生的兴趣是很高,但教学任务不能全部完成,且课堂的气氛过于“活跃”,故在开课时我选择另一种方法来上。
        在教过滤时,我采取问题启发引导为主,把学生实验变为教师演示,分以下的步骤来落实:
        ①让学生看书本上的图,指出装置中各仪器的名称。②展示各仪器,让学生讲各仪器分别起什么作用?③学生讨论滤纸如何放到漏斗中?总结出滤纸的叠法。④学生讨论滤纸边缘和漏斗边缘有什么要求?为什么这么做?总结滤纸边缘要低于漏斗边缘。⑤学生讨论烧杯该怎么接?为什么这样接?总结出漏斗的下端要紧贴烧杯的内壁。⑥学生讨论泥浆水该怎么倒?为什么这样倒?总结出要沿着玻璃棒,且液面要低于漏斗边缘。⑦演示过滤的操作,并展示成果,与沉淀法作比较。⑧总结出过滤时的操作----- 一贴二低三靠。


        总共用了28分钟,过滤法的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在最后总结三种净化方法时时间充裕,学生表达很好,甚至还穿插2个练习来巩固。这节课自我感觉问题的设计比较有层次感,一步一步对学生进行启发式引导。但学生从第4问到第6问时开始沉默,在“为什么”的表达上学生不知该如何说,课堂的气氛沉闷,较压抑。
        为什么显得有些乱的课堂学生得到的更多,有条理的教学反而效果差些?是对学生引导不够还是学生的兴趣没有调节起来?自以为在开课时的设计中体现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充分去讨论,对学生进行启发式的提问,而不是灌输式,为什么效果会不好呢?自认为对知识点的讲解比较细,为什么学生在实验中还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呢?
         一.把权力让给学生
        课堂教学是学生生命活力焕发、生命价值不断体现的生活过程。学生在自主学习,理解、感悟中获得独特的感受,这极大地满足了学生自身的需求。
        对比两节课,其实都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一个个活动(或问题)中体验新知。只是试教课中更多的是学生在动手、在反思、在交流,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可能操作不规范或错误,但在交流的过程中认识到错误,并进行改正。课堂秩序差,但学生兴趣非常高,求知的欲望非常强,教学的效果好。而公开课上学生没有动手的机会,主要是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让学生通过讨论解决一个个问题 。教学的秩序好,但学生积极性不是很高,还有在问题的设计上不够细化,给学生的回答造成一定的难度。教学的效果比较差。基础好的同学可能掌握的比较好,但对基础较差的同学来说要把握住全部的操作真的有些困难。看来让学生手动起来脑才会真正动起来,实践出真知呀!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探索者。当学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时,学习才能成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动手实验就是一种积极的活动。在实验过程中他们可能成功,也可能会失败,但在尝试失败、尝试成功的过程中不断充实自己、不断反思改进,不仅学习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动手的能力。学生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相互交流,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就会把深藏的兴趣激发出来。
         二.把时间还给学生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说:“人不过是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也是根会思想的苇草,而思想形成人的伟大。”既然人能通过思想而强大起来,在我们课堂教学中就该切实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把时间还给学生。
        在试教课中学生自己阅读,小组合作装搭仪器、叠滤纸、倒泥浆水、得到过滤的成果,并在实验的基础上让学生交流失败的原因或成功的经验,总结出过滤时的正确操作,教师只是参与者,引导者。虽然在试教时课堂的秩序乱,但学生真心投入。通过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动手、主动建构的知识更能深入学生的头脑。在下节课《怎样精制食盐》实验中,在过滤环节上两个班出现了惊人的差异。试教班的学生表现突出,几乎所有的学生都非常好且快地完成了过滤。而开课班有一组学生在滤纸该怎么放进去上犯难了;有两组学生在漏斗的下端紧贴烧杯内壁的操作上不规范;有一组学生到实验快结束了过滤得到的液体只有一点点;滤纸破损的有三组。
        对于科学这门以观察和实验为“钥匙”的学科,更应该设计让学生多多动手。记得在教气体的流速与压强关系时,我将课后的作业设计成学生实验,学生在课堂上“玩”得不亦乐乎,在交流过程中自然而然解释了一个个现象。在“玩”中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又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给学生机会,为学生创设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错又何妨。如果学习是来自内在的,是出于学生的主动需要的,它就会成为欢快、愉悦的活动。爱学、会学、学会将不会成为难事。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