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美术新课程评价特点探析

发表时间:2020/12/1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9月第25期   作者:张泉清
[导读] 美术课程评价是依据《美术课程标准》,以一定的方法对课程计划、活动及其结果等进行描述和价值判断的过程
        张泉清   
        福建省上杭县教师进修学校  龙岩上杭  364200
        
        美术课程评价是依据《美术课程标准》,以一定的方法对课程计划、活动及其结果等进行描述和价值判断的过程。美术课程评价的目的是改进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实现这一评价目标,需要建立一种全新的美术课程评价理念,笔者根据美术课程评价的特点,从六个方面进行了探析。
        一、诊断与改进结合,重在促进发展
        课标指出:“美术课程评价要强化评价的诊断、发展功能及内在激励作用。弱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传统评价的弊端主要表现在评价功能的偏差上,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忽视评价的改进激励功能,把评价仅仅当成是将学生和教师分成三六九等,选拔“适于教育的学生”和“教学好的老师”的工具,使少数的学生和教师“得意洋洋”,而大多数学生和教师承受“打击”与压力,这对改进学生的学习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帮助。因此,把握评价的功能是我们改革评价的关键,中小学美术新课程评价既要求通过评价来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强调通过评价改进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教学,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这种诊断与改进相结合,是积极的评价,是建设性的评价,是发展性评价。
二、综合性与操作性结合,提倡多元化评价
        课标又指出:“既要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更要重视对学生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过去的美术课程评价,一般只采用书面形式,重点又在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的运用和掌握方面,评价注重近期的显性的效果,衡量的指标是主观的,偏于理性的;评价的方法单一,强调定量分析,主要依据客观笔试与操作,而忽略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评价。中小学美术课程评价形成了纵横交织:纵向结构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横向结构是“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这就是说,对三个维度的评价,必须渗透于“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每一学习领域之中,把美术文化教育长远的隐性的效果放到重要位置来考量,从而体现小学美术新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三、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结合,重视过程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应以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事实作为评价的基础,注意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尤其要加强形成性评价。”中小学美术新课程评价作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工具,要贯穿学生美术学习活动的全过程。要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定位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的不同功能。

以往,人们认为评价是教学过程的一个环节,其任务是检查学生学习的结果。然而,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一种持续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完成检查任务的一个活动。评价被用来辅助教育,是教与学主要的、本质的、综合的一个组成部分。评价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学习效率,促进美术文化教育和学生的发展。因此,评价要从重“结果”变为重“过程”,将评价贯穿于教师日常教学和学生日常美术学习的始终,并且以日常的形成性评价为主,期末的终结性评价为辅。
四、定性与定量评价结合,强调建设性
        中小学美术新课程评价的定量评价是侧重于量的分析评价,它通过获得的信息资料,采用一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作出量化结论的评价。小学美术新课程评价的定性评价是侧重于质的方面的分析评价,它对于不宜和不能量化的对象采取定性的方法,作出定性结论的评价。小学美术新课程评价不可能凭借一份试卷、一个分数来决定,不能完全采用量化评价,必须将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结合起来。只有明确质的标准,才能便于正确作出评价,只能根据对象选择评价方法,而不能根据方法选择对象。
        评价要富有建设性,在评价结果的阐释中,既要看结果,又要看过程,要注重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努力程度和提高程度,要突出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态度、习惯、个性特点和创新精神的评价,尤其要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实事来评价学生,并指明今后努力的方向,从而使学生的美术学习呈现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
五、他评、自评与互评结合,注重多元主体的参与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美术课程评价“要重视教师与他人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评价的同时,更应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可见,新课程的中小学美术评价比以往更强调他评、自评与互评相结合,注重多元主体的参与。
        中小学美术新课程评价的自评包括教师自评和学生自评。教师自评是对美术教学过程行为得失的审视与反思;学生自评是对自我发展的一种内在性评价,目的在于形成学生的自学能力、参与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可以说,自我评价是最重要、最常用的评价手段,它可以实现自比和自控,可以激发自尊和自信。小学美术新课程评价的他评中,有教师对教师的互评、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校长对老师的评价;学生对学生的互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有家长对教师的评价、家长对学生的评价。学生是美术新课程评价的主体,他们既是开发自身潜能的主体,又是将外部教育影响内化为自我素质的主体。让学生参与对自己学习水平的评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与自我评价能力,促进元认知的发展。
六、全面与重点结合,关注个体差异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美术活动表现评价,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操作技能、探究能力、认知水平以及交流表达能力等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评价。”在评价中既要全面考虑各种因素,不宜片面、过分地突出某一因素,又要抓住关键性因素;既要考虑在关键性素质基础上评价标准的全面性,还要注重评价过程收集关键性信息基础上信息的全面性。其次,在评价时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再次,要将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结合起来,把对评价对象的某个侧面进行的单项评价与对评价对象进行的完整系统的综合评价结合起来进行。
        总言之,学生的发展是根本,这是美术新课程评价的立足之本,也是美术教学工作的落脚点。所以,任何一项评价问题的提出与实施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思考的出发点和终结点。同时,需要创设一个宽松的具有支持性的社会氛围,这是确保新课程评价顺利实施的最有效的保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