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提高中学体育训练水平的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0/12/1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9月第25期   作者:叶志超
[导读] 中学体育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体现在很多方面
        叶志超
        重庆市兼善中学蔡家校区 400700
        摘要:中学体育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体现在很多方面,具体来说,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对理论知识以及实践知识的理解,包括价值观的树立以及内在品质的培养等,而体育教学则可以完成相关方面的教育,让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当中不断的加深对体育的理解,同时掌握不同的文化,促进学生未来的进步。在21世纪的今天,我国教育理念出现了改革的情况,这也提升了体育教学在中学教育课程中所占据的份额,中学体育教师必须要结合实际情况不断提升体育训练水平。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新课程标准下提高中学体育训练水平的策略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下;中学体育;训练水平;策略研究
引言
        在21世纪的今天,我国教育理念出现了改革的情况,这也提升了体育教学在中学教育课程中所占据的份额,中学体育教师必须要结合实际情况不断的提升体育教学水平,完善体育教学内容,深入理解体育教育的目标。体育教学的目标在于提升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并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树立终生体育的意识,这也有助于社会的进步。
一、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开展体能训练的必要性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文娱产业的迅速发展,各种影视作品、娱乐节目、电子游戏等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很多学生都将这些作为缓解他们学习压力和心理压力的主要方式。中学生面对繁重的学业压力,大部分时间都在教室中进行学习,很少进行课外活动,这也导致了很多学生的身体状况都处在亚健康的状态,身体素质较差,几乎学校每天都有学生因为身体原因请假无法上课。因此,在上述这种情况下,培养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兴趣,加强对学生的体能训练,对于他们今后的学习与生活都将产生重要影响。
二、传统中学体育训练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不能相互融合
        在教育学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从理论上说,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本规律,体现了学生各种素质在学科课程培养中的有机联系,体现了时代对基础性学习能力、发展性学习能力和创新性学习能力培养的整体要求。教学三维目标是学生在全方位发展过程中的一把金钥匙,只有拿好金钥匙,才能通向未来美好生活的大门。但是在目前的教育教学中,出现了三维目标分裂的现象。在体育这一学科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知识与技能这一教学目标,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方法单一化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提升体育课堂教学效率的必经之路。体育教学改革随着时间在一点点地推进,体育教学模式也发生了改变,但是依旧存在一些问题和漏洞。比如,在体育教学中,每个学生的身体状况都不一样,有着个体差异性,教师却还是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没有注重因材施教。这就要求教师应该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多加入一些现代化教学手法,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新课程标准下提高中学体育训练水平的策略研究
        (一)设置合理的体育训练目标,提高中学生的基础素质
        在中学体育新课程标准下,为实现最佳体育训练效果,需要设置合理的训练目标。在提高中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同时,通过组织系统化的体育训练活动,磨练中学生的意志和精神品质,实现中学体育教育的全面目标。(1)在体育训练时,要将培养中学生基础素质作为训练活动的直接目标。通过培养中学生形成积极参与体育训练的兴趣,使中学生在持续训练中形成良好的基础素质。在中学生进行体育训练时,可通过组建兴趣小组、俱乐部和运动队等多种灵活的组织形式,帮助中学生更好地形成健康的训练意识。(2)在体育训练时,要将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及传承体育精神作为体育训练的重要目标。可利用训练活动使中学生控制情绪变化,培养中学生形成积极进取和乐观主动的体育精神。


        (二)坚持以学生为本的训练思维,丰富体育训练形式
        在新课标指引下开展中学体育训练,要塑造中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尊重中学生的独特个性,通过丰富体育训练形式,融入中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中学体育训练水平。(1)在体育训练过程中,要注重选择兴趣化、多样化的训练内容,推进“课程教学”与“体育训练”的衔接,实现中学生体育训练的理想效果。(2)学校要明确体育训练目标,尊重中学生的培养要求,对体育训练的衡量标准从训练“次数”“时间”向训练质量和实效转型。中学阶段是学生体育习惯和兴趣培养的基础阶段,因此要充分利用此训练机会,夯实中学生的基础体能素质。例如,在体育训练时,要以中学生的学习成长为核心,综合考虑中学生的学习诉求,每周定期开展“跑步”“跳远”和“投掷”等基本素质练习,充分凸显和发挥体育训练的实施价值。
        (三)重视培养学生在训练中的成就感
        任何人都渴望获得他人的肯定与表扬,尤其是处在成长时期的中学生,更需要获得来自教师、家长和社会的肯定来坚定他们前进的方向。因此,在教学中制定科学、合理、多元化的评价与考核方式,通过考核与评价培养学生的成就感,促进学生学习与锻炼,增强学生对于体能训练的自信心。成就感的获得能够改变学生面对困难情境的态度。体能训练相对来说比较枯燥,且需要长期坚持,如果中学生在这期间无法得到鼓励,体验不到成功的喜悦感,则很难坚持下去,而成就感、成就动机则是学生训练和坚持过程中的润滑剂,是他们前行的力量。比如在日常的训练中,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适时的给予鼓和表扬。还可以根据班级内的实际训练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应的体育比赛,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同时激励更多的学生投入到体育运动中来。
        (四)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教学氛围是学生提升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的重要帮手,良好的教学氛围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相关学习技能。缺乏良好的教学氛围,会造成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存在一定的主观抗拒性,同时没有氛围的烘托,无法感染到其他学生,进而造成教学质量不高,从而影响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养成。构建学习意识,需要教学围的加持和帮助。
        (五)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善于思考和观察教师的讲解,并且能够对体育的发展进行推测。与此同时,学生在开展体育训练的时候应该不断反省,以此来不断调节自身的行为。这样不但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结束语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也为了适应现代化教学模式,提升中学体育训练水平是非常重要的一项环节。因此,中学应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确立教学目标,在教学方法中查缺补漏,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教师提升自身的素养,与时俱进,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和内容,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善于运用鼓励性话语评价学生,在体育课堂上注重加强学生的身体锻炼,促进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这会有效促进课堂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陈海汇.体育新课标理念指导下关于高中学生体育素养的培养实践研究[J].体育风尚,2019(05):112+114.
[2]王建.传统中学体育教学与新课标下中学体育教学的比较分析[J].灌篮,2019(10):135.
[3]李加前.新课标背景下中学体育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9,9(10):69+71.
[4]张瑛.新课程理念下中学体育教学模式探窥[J].考试周刊,2019(19):147.
[5]郑林声.新课标下中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探析[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9(04):14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