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世鑫
山西省运城市稷山中学043200
摘要:新课程标准改革中,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将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高中地理教学亦是如此。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是紧密相关的,教师只有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模式,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通过实际现象将知识点传授给学生,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进行理解记忆。为此,广大高中地理教师一直在探究相关的生活化教学措施,但教学效果与理想有所偏差。接下来,笔者将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通过分析当下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究出相应的教学措施。
关键词: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问题探究 ;应用措施
所谓的生活化教学是指教师利用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例子,将其与书中的理论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教学。为学生营造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能够更快地进行理解学习。
一、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
教师应用生活化教学模式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地理知识,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却在生活化情境的创设上大做文章,忽视了真正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教师将生活化情境作为教学的重点,在其中穿插少量的知识讲解,缺乏地理知识的深入探究。形式大于内容的现象直接导致了学生无法明确学习重点,在对知识点的理解上存在着偏差,极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效率的提高。
(二)主体意识薄弱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但由于学生对于知识点理解不够深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成为了主导者,控制着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学生的参与度大大降低。教师在情境中自顾自地讲解,却没有给予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及时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疑惑。学生主体意识的薄弱使得他们并没有参与到学习中去,而是被动地按照教师的安排进行机械化的学习。最终导致了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
二、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进行地理学习的内在驱动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激发学生对于地理学习的兴趣,通过生活化情境的创设,帮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更快地掌握知识点。生活化情境的选择上,教师首先要选择学生较为熟悉的生活化情境,其次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但不能选择过于常见的现象,这对于学生探究学习积极性的激发较为不利。生活化情境常设的方法有很多,例如,学生自主发言、多媒体展示等等。
例如,在学习常见的天气系统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发言,结合身边的现象谈一谈自己所认识的天气系统。在学生自主发言的过程中,他们将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创设了相应的生活化情境,这对于他们理解地理知识起到了推动作用。
(二)小组合作学习
合作探究能力是高中生必须掌握的综合学习能力之一,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为学生营造合作学习的环境,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学习知识,探究问题。
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应该注意这几点。其一,小组成员的组成要科学合理。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性格特点等多方面综合考虑之后进行分组,确保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其二,小组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每个学生都要参与到学习中去,在做好自己的任务的同时,帮助其他成员共同探究,完成小组任务。其三,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在给小组提供情境材料,设置相应的情境后,及时观察小组的学习情况,必要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引导学生一步步地通过小组自主探究,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实现生活化教学效率的提升。
(三)课后评价总结
完整的课堂教学包括课前创设情境,课中引导,还有课后评价总结。教师通过对学生学习成果的了解和掌握,对学生的表现提出评价。这里的评价要足够全面,从优势到不足、个体到整体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价。学生通过教师的评价,充分了解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存在哪些问题,取长补短,吸取教训,更好地完善自己。
另外,教师还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反思在生活化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哪些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因素,教学效果是否和理想效果有所出入。针对这些问题,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应该采取哪些措施进行避免,如何更有效地提升教学效果。只有通过课后总结反思,教师才能更好地了解真正的生活化教学现状,从而更好的积累经验,提高教学水平。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教师要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不断调整相应的教学措施,做到以生为本,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他们的学习需求。创设适宜的生活化的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全面提升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杜海.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以陇南市西和县汉源初中人教版语文教材为例[D].甘肃:西北师范大学,2015.
[2]唐洁.高中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实践问题及改进策略研究——以四川省新津中学为例[D].四川:四川师范大学,2017.
[3]张欢.地理生活化教学策略在高中地理课堂中的实践研究——以贵州省为例[D].贵州:贵州师范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