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发表时间:2020/12/1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9月25期   作者:张玉敏
[导读]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为了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又能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
        张玉敏
        北京市育才学校通州分校 北京市 101115
        提要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为了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又能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我们教师首先要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学生的收获取决于教师的眼光,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深刻的挖掘,理解数学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并将其传授给学生;其次,要让课堂动起来。这里指的动起来,不仅学生要动起来,教师也要动起来。有效的师生互动,会生成大量有价值的教学内容,从而创设一个平等,融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才能全身心的投入,我们的教学才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主题词:扎实的基本功;课堂动起来;兴趣


        一.教师要有扎实的基本功。数学学科本身具有抽象性,严谨性的特征,从而导致数学的课堂教学往往与枯燥无味联系在一起。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的提高专业水平,以扎实的基本功,挖掘知识内涵,充分发挥数学学科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教育是人们遗忘了所有学校灌输的知识之后,仍能留存的东西”。从学科角度讲,高层次学科素养是该学科最精华的,体现学科独特价值的,对该学科知识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成分。从学生的角度看,高层次学科素养基于知识又超越知识,能够沉淀下来使学生终身受益。
有些教师的课不精彩,不吸引人,学生收获不大,根本的原因就是教学只盯着具体的知识,没有体现高素质的学科素养。教师对高层次学科素养的把握是所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牵引,决定了整个教学的层次,某种意义上,所有的教学内容都是为提升学生高层次学科素养服务的,这是把握教学内容的主线。
在新修订的《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中,把传统的“双基”扩充为“四基”,即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增加了“基本数学思想”和“基本的数学体验”。这个改变凸显了数学学科中高层次学科素养。例如我们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一道题:
 

如果教师认为只是讲到这里就可以结束了,那么学生在遇到下面这题时可能又会遇到困难:…+
教师再启发:我们可以从上面的例题中得到启发,则

……       则

上面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但是像这样,遇到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总感觉被动,遇到新的问题可能还会有困惑。对于初中的学生,启发学生经上面的变形归纳出一般形式:
(其中都是正整数)
从而得到一个不会出现意外,相当完备的结论。因此,看似一个简单的知识,学生的收获取决于教师的眼光,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深刻的挖掘,理解数学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并将其传授给学生。
二.让课堂动起来。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从做中学”是教育的基本原则,教学过程就应该是“做”的过程。儿童生下来就有一种要做事和要工作的愿望,对活动有强烈的兴趣,对此要给予特别的重视。“从做中学”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它使得学校里知识的获得与生活过程中的活动联系起来。在以往的教学中,有一节数学课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是初一的一节《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在众多的应用题类型中行程问题的应用题是较难理解的一类。于是在讲题之前,我们搬开桌椅,腾出教室,让学生活动起来,亲自表演行程问题中的各种情况,通过亲自体验,学生一下子就找到了各类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尤其是沿环形跑道竞赛问题,当两个人同时出发,其中快者追上慢者他们的路程差为一圈这个相等关系学生轻松的发现了。反之,如果教师按照传统方式,先读题,然后在黑板上画线段图,感觉总有学生理解不了。实际上,应用题本身就来源于实际生活,在学习中我们教师非得将它们抽象到黑板上,学生理解起来当然费力。当然,让学生动起来也要依据一定的知识特征,教师要有组织的及时引导,使活动服务于教学,不能只注重活动,学生是在动,但毫无目的,不能在活动中有所收获,那么这样的活动就是无意义的。
        再比如,初三数学教材中有这样一道习题:教学楼前有一棵树,学习了相似三角形以后,数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想利用树影测量树高,课外活动时在阳光下他们测得一根长为1m的竹竿的影长是0.9m,但当他们马上测量树高时,发现树的影子不全在地面上,有一部分的影子落在教学楼的墙壁上(如图),经过一番讨论,小组同学认为继续测量也可以得到树高,他们测得,落在地面上的影长是2.7m,落在墙壁上的影长是1.2m,请你和他们一起算一下树高多少米。
        
        
        
        
        
        
        
        
        
        当然多数同学通过添加辅助线可以求出结果,可是有同学就不明白为什么墙上的影子和树的一部分实际高度相等。于是在上数学课时我将学生带到室外,在阳光的照射下,自己的一部分影子落在墙上,另一个同学拿工具实际测量,这下学生理解了这个结论,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了太阳光线认为是平行光线是有道理的。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动起来。《基础教育课程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为什么纲要强调师生互动,原因很简单,教师不是课标和教材的传声筒,教师要有自己的文化背景,人生经历和情感体验,这些是驱动教学,让学生动起来的重要资源。学生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在师生互动的基础上生成大量有价值的教学内容,这些是教师备课时无法预料的,互动创造了教学资源,丰富了教师和学生的收获。通过师生互动,教师真正了解了学生的所思所想,认识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特点,澄清了学生存在的问题,遇到的困难。在此基础上,教师有针对性的呈现教学内容,把握教学进度,这充分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从而创设一个平等,融洽的教学氛围。
    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才能全身心的投入,我们的教学才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的徒弟深深的感觉到:“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当教学有趣时,学生的学习欲罢不能,这实在是教学的高境界。例如,在几何的入门教学中,教材安排了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几节课的内容,如果教师忽略这几节课,而直接切入几何推理证明,短期内可能不会有什么影响,但在今后的的学习中,学生在处理图形问题时会有一些偏差。比如以观察为例,学生可能过分相信自己的眼睛,导致推理出现问题。如果教师重视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就会理解观察的双刃性,从而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几何的积极性,为推理的出现做好充分的准备。如我们可以让学生观察如下一些图片













是静的还是动的?                               柱子是圆的还是方的?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与引导着,教师的知识是否丰富直接决定了教学的深度和境界,扎实的学科基本功是教师所具备的重要素质。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仅要让学生动起来,我们教师与学生也要充分的互动,相互影响,共同提高。总之,有魅力的课堂教学,应该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种享受,乐趣让学生愿意走进教室,乐于坐在那里听课,兴趣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发现理想,追求梦想。

作者信息:张玉敏 (1976.9-),女,汉族 ,北京市,北京市育才学校通州分校,本科,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数学教学研究。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